目前國內車企似乎集體陷入了價格內卷無法自拔,而廣汽傳祺卻選擇了一條“反常識”的路徑——以技術為矛,以服務為盾,用一臺預售價19.48萬元起的中大型SUV向高端市場發起沖鋒。傳祺向往S7的登場,不僅是品牌煥新的里程碑,更暗藏著一場關于車企如何“向上突圍”的行業實驗。
01不做低端車的傳祺如何破局?
在比亞迪、吉利等品牌紛紛推出低價智駕車型的背景下,傳祺向往S7的定價策略顯得尤為大膽。國補后19.48萬-23.48萬元的預售區間,直接切入20萬元級中高端SUV市場。這一價格帶曾是合資品牌的“舒適區”,但如今正被理想、問界等新勢力瓜分。廣汽傳祺營銷本部負責人郭百迅直言:“與傳祺現有產品相比,類似 ‘非凡大師’ 之于華為、‘皇冠’ 系列之于豐田。” 由此可見,向往的之于廣汽傳祺的地位不一般!
支撐這一信心的,是傳祺對市場趨勢的精準洞察。2024年L2+級智駕滲透率突破50%,30萬元以上市場中國品牌占比持續攀升。傳祺選擇此時推出全系高階智駕的向往車系,既是對智能化浪潮的回應,也是對自身品牌定位的再強化——不做低端車,而是以“主流、大氣、高品質”為核心,錨定中產家庭需求。
02自研與生態的雙線突圍
傳祺向往S7的智駕系統被官方稱為“L2++無圖端到端類人智駕”,其核心在于“去高精地圖依賴”。通過可變焦激光雷達、11顆攝像頭及27組傳感器的組合,車輛可實現360°環境感知,配合英偉達OrinX芯片的254TOPS算力,能應對環島通行、窄路掉頭等357項復雜場景。更關鍵的是,這套系統完全由廣汽自研,與華為的乾崑智駕(將搭載于后續車型M8)形成互補,既避免技術受制于人,又通過生態合作拓展能力邊界。
值得注意的是,傳祺并未盲目堆砌硬件。其智駕方案分為三個版本:地平線J3芯片支持基礎LCC功能,地平線J6M實現高速NOA,而頂配的OrinX+激光雷達組合則解鎖城市NDA功能。這種梯度化設計既降低用戶門檻,又為高階智駕的普及提供可能。一位參與試駕的媒體人評價:“它的自動泊車甚至能處理車寬僅多出0.5米的極限車位,實用性遠超預期。”
03從“MPV專家”到技術型選手
傳祺的品牌史堪稱中國車企轉型的縮影。2017年,第一代GS8以20萬元售價打破合資壟斷;2023年,M8系列累計銷量超42萬臺,成為“中國MPV專家”。但在新能源時代,傳統燃油車優勢逐漸消解。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坦言:“傳祺必須從‘制造型品牌’轉向‘科技生態型品牌’。”
向往S7正是這一轉型的產物。其搭載的i-GTEC 3.0技術平臺,整合了自研的GMC400混動系統、AI智能底盤和ADiGO 6.0智艙系統,首創“一車雙模”動力架構——插混與增程模式自由切換,純電續航200公里,綜合續航達1150公里。這種技術整合能力,讓傳祺在保持混動優勢的同時,避免陷入“增程與插混二選一”的路線之爭。
04航空級品控與用戶思維
高端化絕非配置的簡單堆砌。傳祺向往S7的研發投入了1143臺測試車,累計里程超1200萬公里,車身焊接精度誤差控制在±0.06mm,遠超行業標準。更值得關注的是其服務創新:272城免費取送車、二對一“007管家”、120萬個充電樁覆蓋,這些舉措直擊高端用戶“怕麻煩”的痛點。
這種“硬技術+軟服務”的組合,暗合了馮興亞對高端的定義:“高端不是價格的數字游戲,而是讓用戶從買車到用車的全周期感受到尊重。” 例如,車內23㎡超柔皮質包覆、17.3英寸后排吸頂屏等配置,瞄準的正是家庭用戶對舒適性的極致需求。
05高端化能否托起200萬輛野心?
廣汽集團為自主品牌定下2027年銷量200萬輛的目標,傳祺向往系列承擔著“沖高”重任。但現實挑戰不容忽視:一方面,20萬元級市場已聚集理想L6、問界M5等強敵;另一方面,用戶對傳統品牌智能化能力的信任度仍需時間培育。
傳祺的破局之道或許在于差異化。與華為的合作僅限于MPV車型,而SUV和轎車堅持自研,既避免品牌標簽模糊,又保留技術主導權。此外,其“技術貨架”模式(i-GTEC 3.0)允許靈活整合外部生態,這種開放性與自主性的平衡,可能成為傳統車企轉型的范本。
結語
傳祺向往S7的預售,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中國車企的集體焦慮與野心。當行業陷入“卷價格”與“卷技術”的路線之爭時,傳祺選擇了一條更艱難但更具長期價值的道路:用自研智駕打破技術依賴,用體系化能力重塑高端定義。這場實驗的結果尚未可知,但至少它證明了一點——中國品牌的高端化,需要的不僅是配置表上的參數,更是對用戶需求的深度洞察與敢于“慢下來”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