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樓市分化愈發激烈的大環境下,一線城市的老舊房產,其投資價值逐漸步入深度分化階段。部分老舊房產憑借政策紅利、稀缺地段以及學區屬性,依然具備升值潛力;但多數老舊房產卻因品質欠佳、供需失衡等問題,正面臨加速貶值的困境。投資者在涉足這一領域時,務必緊盯“三核法則”,即核心城市、核心地段、核心資源,避免盲目投資帶來的風險。
老舊房產現狀:冰火兩重天
2025 年,國家持續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不少老房借助加裝電梯、翻新外立面、升級配套設施等改造措施,重新煥發生機。比如,上海某核心區的舊改項目完成后,房價較改造前飆升15%。隨著政策對“好房子”建設的明確支持,那些具備改造潛力的老房,極有可能成為市場上的稀缺資源。
與此同時,各地都在積極落實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北京計劃在2025 年實施500 個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四川則打算改造4000 個老舊小區。這些舉措不僅能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還能有效提升區域的土地利用效率,進而對周邊房價產生積極影響。
地段與學區優勢猶存
一線城市核心區域的老舊房產,由于交通、醫療、教育等配套設施完備,依然備受市場青睞。以北京西城區某有著30 年房齡的學區房為例,盡管戶型老舊,但因為對口重點小學,單價始終穩定在12 萬元/㎡以上。
然而,“學區房效應減弱”的風險也不容忽視。上海部分區域因推進教育資源均衡化,老房價格在兩年內大幅下跌超30%。加之從2024 年開始,全國小學招生人數銳減,2024 年比2023 年少了261 萬。未來,學校可能會擴大招生范圍,教育部門也可能取消多校劃片,這都將削弱名校學區房的稀缺性和溢價優勢。
供需失衡,掛牌激增成交低迷
2025 年春節過后,一線城市老舊房產的掛牌量日均超千套,其中房齡20 年以上的占比達60%,但成交率卻不足30%。中介數據表明,買家更傾向于次新房,老舊小戶型僅能吸引預算有限的剛需購房者。在供過于求的市場環境下,非核心區老房價格加速下滑,部分郊區老房單價已跌破2 萬元。
投資老舊房產,需警惕三大風險!
品質缺陷難以逆轉
老舊房產普遍存在戶型不合理、采光不足、無電梯等問題。在“好房子”政策的推動下,次新房與新房在品質上的優勢愈發凸顯,進一步擠壓了老房的市場空間。例如,杭州規定新建住宅必須配備智慧安防系統,達標項目的溢價率超15%,而老房由于難以進行類似改造,價格持續走低。
持有成本不斷攀升
租金回報率下滑,使得持有老舊房產的壓力日益增大。北京某老房的租金從2022 年的1.2 萬元/月降至2025 年的8000 元/月,跌幅超30%。若再加上房產稅試點的推行,持有成本可能會進一步增加。
資產流動性陷阱
老舊房產的成交周期較長,議價空間較大。以上海業主李建為例,他掛牌580 萬元的老房,歷經半年時間,降價至420 萬元才成功成交,單價甚至跌破了小區均價。這種較差的流動性,導致投資者難以快速變現。
挖掘老舊房產的“黃金機會”
關注舊改政策與城市更新規劃
投資者應優先選擇納入政府改造計劃的老小區,特別是那些有加裝電梯、新增停車位等實質性利好項目的小區。例如,深圳羅湖區某舊改小區,改造后房價年漲幅達到8%。
鎖定核心地段與稀缺資源
擁有核心商圈、地鐵口、優質學區等區位優勢的老房,抗跌性更強。北京海淀區中關村一帶的老房,由于毗鄰科技園區,租金與房價都保持著穩定態勢。
規避高房齡與低功能屬性房源
房齡超30 年、無電梯的一居室,投資風險最高。建議投資者選擇房齡15 年以內、具備改造空間的兩居室或三居室,這類房源既能滿足自住需求,又便于出租。
2025 年,一線城市老舊房產的投資邏輯已從“博拆遷”轉變為“看價值”。只有那些具備政策紅利、稀缺地段或功能升級潛力的房產,才有可能穿越市場周期。普通投資者務必牢記:“寧買核心區老破小,不碰郊區偽學區”。在樓市分化的時代,選擇往往比努力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