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第12周新能源汽車銷量數據的公布,市場格局的輪廓愈發清晰。數據顯示,前四名車企的銷量遙遙領先,而第五名與它們的差距已相當明顯,這預示著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態勢正逐步固化,新入局者的生存空間正被不斷壓縮。
在眾多參與者中,特斯拉與新造車企業之間的競爭尤為激烈。特斯拉不僅在價格定位上與新造車企業相近,更在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其地位與手機行業中的蘋果相仿。然而,面對銷量的壓力,特斯拉計劃推出價格更為親民的Model Q,預計售價約為14萬元人民幣。這一舉動無疑將對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產生新的沖擊。
相比之下,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前三強則更加注重中低端市場的布局。它們的車型價格大多在10萬元以下,甚至有兩家企業的最低價已降至7萬元左右,另一家更是低至3萬元。憑借實惠的價格,這些企業贏得了大量國內消費者的青睞。
在穩固低端市場的同時,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前兩強也在積極向高端市場發起沖擊。這一策略被認為更為明智,因為汽車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沒有足夠的規模支撐,很難在行業中立足。
汽車制造業是一個資本密集型行業,與手機行業不同,汽車無法采用代工模式。幾乎所有的新能源汽車企業都擁有自己的制造工廠。汽車的售后服務同樣需要巨額資金投入。為了維持4S店等售后服務體系的運作,汽車企業的配件大多采用定制化生產,甚至螺絲等小部件也不例外。這導致4S店需要從汽車企業購買專用工具,進一步增加了運營成本。
去年,隨著幾家新造車企業陷入困境,它們的用戶突然發現車輛的售后服務和配件供應出現了問題。這一事件讓消費者深刻認識到售后服務的重要性,也導致這些品牌的車輛價值大幅縮水,貶值幅度高達七成至九成。消費者開始轉向銷量規模更大的汽車企業。
特斯拉在高端電動車市場中的領先地位依然穩固。僅憑兩款售價超過20萬元的車型,特斯拉就能實現1.6萬輛以上的銷量。與此同時,一些從低端市場起步的企業也在向高端市場發起沖擊,共同擠壓新造車企業的生存空間。
面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變化,新造車企業也在積極調整策略。有的企業選擇轉型,有的則進入價格更低的市場以尋求突破。去年底以來,一家新造車企業憑借售價10萬元左右的車型實現了銷量的快速增長,甚至一度成為新造車企業的領頭羊。
然而,某傳統汽車企業近期指出,沒有燃油車業務的企業可能很難維持下去。因為缺乏足夠的規模支撐,這些企業在面對市場波動時顯得尤為脆弱。這一觀點得到了近期一家新造車企業研發團隊解散、工廠停擺的壞消息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