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勢力車企高喊“全面電動化”時,吉利卻憑借油電雙線作戰創下凈利潤暴增213%的業績。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50%的今天,為何傳統燃油車仍是車企的“壓艙石”?
一、數據里的真相:燃油車仍是“現金奶牛”
1. 銷量逆勢增長:吉利2024年燃油車銷量占比59%,中國星系列連續3個月銷量破4萬,星越L穩居A級燃油SUV榜首。
2. 利潤貢獻主力:166億凈利潤中,燃油車業務貢獻超70%,智能化升級后的燃油車毛利率達18.6%。
3. 全球市場剛需:中國車企海外銷量中燃油車占比超80%,吉利、奇瑞靠燃油車撬開中東、東南亞市場。
二、政策與市場的雙軌博弈
①、技術過渡期紅利:國家雖力推新能源,但未出臺燃油車禁售時間表,混合動力技術仍享受補貼。
②、基礎設施瓶頸:全國充電樁覆蓋率僅68%,青藏線、河西走廊等長途路線仍依賴燃油車。
③、用戶分層明顯:三四線城市家庭首購車選擇燃油車占比達63%,價格敏感群體更傾向10萬級燃油車。
三、吉利的“油電平權”戰略啟示
1. 技術反哺:將新能源車的智能座艙、NOA智駕系統下放至燃油車,星瑞L2級智駕普及率達92%。
2. 成本控制術:共享CMA架構實現油電車70%零部件通用,研發成本降低40%。
3. 精準產品矩陣:燃油車聚焦中國星/博系/豪系/繽系四大爆款系列,避免與銀河/極氪新能源內戰。
四、行業洗牌預警:單腿走路風險驟增
①、新勢力困局:某純電品牌月銷跌破2000臺,換電站建設拖累現金流。
②、合資車企教訓:大眾/豐田在華新能源車虧損擴大,傳統產線轉型遲緩。
③、 分析師預警:未來3年沒有燃油車業務的車企,抗風險能力下降56%。
在“雙碳”目標與市場規律的雙重驅動下,油電并行不是倒退,而是中國汽車工業的進化智慧。正如吉利CEO所言:“能同時駕馭兩套動力系統的車企,才有資格定義下一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