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年的發(fā)展,國產新能源車早已突破了過去的價格天花板,來到了百萬級別。而仰望U7、蔚來ET9、尊界S800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三款旗艦車型。而這場橫評對比也已經不是單純基于參數表的比拼,更是中國高端制造對豪華定義的重新詮釋。而在這場關于技術、場景與用戶價值的交鋒中,究竟誰能為國產旗艦立下標桿?
定位相近,但定義不同
雖然三款車型的定位都是大型車,但實際上在立項之初便選擇了不同的技術路線。
仰望U7以5265mm修長車身搭配0.195Cd風阻系數,在四電機956kW的動力加持下,零百加速2.9秒、極速270km/h的性能數據,直接對標保時捷Panamera。純電、插混雙版本,能同時滿足追求電動車的爆發(fā)力、燃油車續(xù)航自由的用戶群體。
蔚來ET9則用5325mm車長和3250mm軸距構建行政級空間,全域900V高壓架構支撐起5分鐘補能255km的充電效率,配合換電體系打造無憂補能生態(tài),顯然更傾向快速、頻繁的出行節(jié)奏。
而尊界S800以5480mm越級尺寸、3370mm軸距對傳統(tǒng)D級豪車形成顯著競爭優(yōu)勢,三電機635kW動力搭配1.5T增程器的組合,配合鴻蒙生態(tài)的智能場景,試圖用“新商務主義”爭奪邁巴赫用戶群體。
這樣看來三款車型的定位已經非常清晰了,仰望U7要做電動時代的技術、科技標桿,蔚來ET9錨定行政出行革新,尊界S800則用生態(tài)優(yōu)勢撬動傳統(tǒng)豪華品牌的用戶。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三款旗艦車型都是怎么做的。
同為旗艦,仍有代差鴻溝?
先來看看仰望U7,其搭載的云輦-Z電懸架,首次將電磁懸浮技術引入量產車。通過懸浮電機替代傳統(tǒng)液壓減震器,利用電磁場實現(xiàn)車身動態(tài)調節(jié),5ms響應速度比傳統(tǒng)懸架快20倍,1mm精度的實時調整,讓車輪壓過井蓋再響應成為可能。實測中無論是60km/h通過減速帶陣列,還是高速過彎時的重心轉移,車內水杯的液面波動始終控制在3mm以內,真正實現(xiàn)車輪過坎如履平地的磁懸浮體驗,再次提升了豪華車的舒適上限。
更令人驚訝的是易四方四電機系統(tǒng),四個獨立電機不僅帶來956kW的總功率,更實現(xiàn)了每秒300次的扭矩動態(tài)調整。在亞布力雪場大跳臺的實測中,仰望U7僅憑雪地胎便征服了16°冰雪坡道,四輪扭矩的毫秒級分配,讓每個車輪都能精準抓住瞬息萬變的附著力。而在160km/h同側雙輪爆胎的極端測試中,系統(tǒng)能在0.02秒內將爆胎輪扭矩降至安全值,配合云輦-Z懸架的即時補償,車身偏移量控制在0.5米內,這種安全冗余度甚至超越了部分航空器設計標準。
蔚來ET9天行底盤的底層邏輯則是用軟件定義的集成式線控平臺,作為全線控智能底盤,其核心優(yōu)勢體現(xiàn)在出色的駕控體驗。集成式液壓全主動懸架通過每秒1000次的扭矩調整,在飛坡測試中可實現(xiàn)車身垂直加速度降低50%,170km/h爆胎穩(wěn)行測試同樣驚艷。
線控轉向系統(tǒng)采用240°方向盤轉角設計,在保留傳統(tǒng)轉向手感的同時,將最小轉彎直徑壓縮至10.9米,較同級車型減少1.2米。這點其實有點類似于同為跨界車型的寶馬X6,對于操控體驗格外重視。但要說不足,那就是對于舒適性的兼顧稍微弱一些。
而尊界S800的途靈底盤是一款自主智能的預測型底盤,時空推理懸架網絡通過激光雷達預瞄300米路面,在120km/h爆胎工況下仍保持橫向偏移量<0.5米,16°蟹行轉向結合5.05米轉彎半徑,實現(xiàn)雙車道掉頭僅需3.8米空間,較傳統(tǒng)車型減少40%操作空間需求。但受限于傳統(tǒng)懸架結構,面對凹凸路面的高頻振動時,后排乘客仍能感受到明顯余震。
蔚來ET9與尊界S800的底盤技術整體來看其實還是基于傳統(tǒng)結構去打造的,而仰望U7的電磁懸架+四電機組合,已經憑借電磁主動懸架帶來的代際差距,構筑起難以逾越的體驗護城河。
智能與生態(tài),定義不同場景
對于如今的旗艦車型來說,智能化的需求同樣強烈,而這三款車型同樣給出了不同的場景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