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道、轉彎、避障……雪夜,京津塘高速公路上,一輛車牌號為“京D9708試”的重型卡車行駛自如,主駕座位卻不見司機。
始建于1987年的京津塘高速,是我國第一條跨省市高速公路。2024年4月,這條路成為國內首條跨省支持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測試的道路。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
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是京津冀協同培育的6條重點產業鏈之一。截至目前,京津冀自動駕駛測試里程累計逾6000萬公里,打造了國內最大智能網聯汽車城市級應用場景。
將于今年4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明確提出,“本市推動與天津市、河北省等地區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協同創新”。
近日,記者沿京津塘高速,跟著無人駕駛重卡跑貨運,看一條路如何串起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
共運一車貨——人機交互
方向盤自動打,剎車、油門完全由電子信號控制,反應速度僅0.1秒
時間:3月15日19:25至19:55
地點:北京市馬駒橋鎮—京冀交界處
入夜,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馬駒橋物流園上空,雪下得正緊。園內,兩輛車牌號分別為“京AUL301”“京D9708試”的無人駕駛貨運重卡,一前一后編隊,風雪無阻,整裝待發。
登上“京D9708試”駕駛艙,隨車安全員黨岡義輕觸車載屏幕,導入物流運單,系統旋即智能規劃線路。車輛將沿京津塘高速,駛向目的地天津市濱海新區。
相較于“京AUL301”主駕有人的自動駕駛模式,“京D9708試”已實現主駕無人,非緊急情況,黨岡義可全程不接管車輛。
2024年2月,中國外運公司攜手北京小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國內首條自動駕駛跨省高速公路商業運營線路,迄今運輸標準集裝箱逾500個。負責承運的L4級自動駕駛重卡,由一汽等企業生產的車輛改裝而成。
主駕沒有司機,方向盤自動打,剎車、油門完全由電子信號控制。看著空蕩蕩的主駕座位,坐在駕駛艙后排的黨岡義感慨:“以前連續趕路挺疲憊,車到服務區后,就想趕緊打個盹。如今自動駕駛技術解放雙手,工作強度小多了。”
以車為家、與路為伴,今年43歲的黨岡義跑運輸16年,年在途時間一度超過300天。南下廣州、西進拉薩、北上黑河……一次出車往往十來天。由于久坐,黨岡義落下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職業病。
一人、一車,也是一個行業的縮影。
公路承擔著我國70%以上的營業性貨物運輸量。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2023年貨車司機從業狀況調查報告》顯示,35歲以下貨車司機數量占比不到兩成,46歲以上的占比則超過36%,年齡結構趨于老化。
如何為貨車司機減負?怎樣應對年齡斷層?
2020年12月,交通運輸部印發的《關于促進道路交通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和應用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開展自動駕駛載貨運輸服務。
同年,全球首個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落戶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這里,毗鄰京津塘高速起點,也成為不少貨車司機職業生涯新起點。黨岡義賣掉了跟著自己走南闖北的卡車,懷揣著對新技術的好奇,入職小馬智行,成為北京市首位自動駕駛重卡安全員,也是京津塘高速首批自動駕駛測試員。
京津塘高速日均交通流量7萬輛,高峰時達19萬多輛。雪夜疾馳,無人駕駛靠譜嗎?黨岡義用數據說話:截至目前,小馬智行自動駕駛重卡夜間行駛里程累計逾150萬公里。
無人何以能行?黨岡義輕點屏幕,設備狀態欄顯示,遍布車身的24個傳感器正同步運作。其中,車頂的激光雷達360度掃描周圍環境,毫米波雷達穿透水霧鎖定前車尾燈,高清攝像頭超遠距解析交通標志,車前一公里路況盡收“眼”底。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感知信息傳至控制器后,“大腦”根據算力作出預判,旋即向方向盤、車輪等“四肢”下達指令。途中,系統檢測到后方有救護車駛來,“京D9708試”主動向右車道偏移2.4米避讓,決策過程僅0.27秒。
“身手”何以如此敏捷?
“源于大量復雜場景的針對性訓練。”黨岡義說,最初的人機磨合,如同“摸著石頭過河”,他在測試途中一旦發現待改進項,會第一時間標記,再由技術團隊加以解決:
初春柳絮飄飛,車載雷達識別多噪點,易因誤判剎車,技術團隊調整參數,如今已能精準識別;
雨天水花飛濺,攝像頭易模糊,技術團隊“螺螄殼里做道場”,為攝像頭安裝微型自清潔雨刷;
…………
“風雨兼程是常態,風雨無阻是狀態。”黨岡義和技術團隊伴隨自動駕駛重卡櫛風沐雨,積累測試里程約500萬公里,將自動駕駛系統的反應速度提升至0.1秒,比人快4倍以上。
老司機駛上新賽道。高中畢業的黨岡義報名自學考試,2022年7月獲得國家開放大學畢業文憑。新業態催生新職業,小馬智行已有逾400名自動駕駛車輛安全員、遠程協助員和系統運維員。
自動駕駛行穩致遠,牽引交通物流行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以馬駒橋物流園至天津港跨省市公路干線物流為例,“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模式降低運營成本約15%,減少干線運輸人工成本約50%,去年7月入選交通運輸部首批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