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足夠應用場景,任何一種動力形式都不會被“殺死”。
做為“中產標配”,奧迪A4家族在中國市場曾是“神車”,總銷量達200萬臺。
現在換代款一汽奧迪A5L要上新了。最大爆料是,全新燃油引擎搭載了華為高階智駕,跟鴻蒙系神車差不多。這宣告了內燃機擁有“不死之身”。
那些說第五代EA888發動機是“多此一舉”的人該清醒了!內燃機升級只是前手擺拳,華為高階智駕上車,才是大眾系(包括奧迪)的后手直拳。
智電浪潮席卷而來,燃油車似乎成了“過時技術”代名詞。但這一次,奧迪A5L把燃油車智能化“技術圍城”攻破了。
通常來說,傳統燃油車分布式電子架構(如幾十個分散的ECU單元),被戲稱為“技術封建制”,這種架構導致系統協同效率低下,響應延遲高達數百毫秒,成為高階智駕致命瓶頸。
但奧迪A5L的E³ 1.2電子架構,以五大域控制器(動力、智駕、座艙、舒適、安全)實現了算力“中央集權”,將信號傳輸時間壓縮至微秒級,打通了燃油車智能化“任督二脈”。
現在,燃油車的“大腦”被激活了,機械心臟的跳動可以與“數字靈魂”共振。
燃油車動力響應延遲,被視為智駕系統“阿喀琉斯之踵”。可是,奧迪A5L第五代EA888發動機+48V輕混系統,通過電機毫秒級扭矩補償,讓發動機機械輸出與智駕指令精準同步。
在緊急制動場景中,48V系統可瞬間接管動力輸出,將傳統燃油車0.5秒的機械響應縮短至0.1秒,甚至優于部分電動車。這說明,燃油車的機械特性并非桎梏,它的電氣化改造空間是巨大的。
有人說,高階智駕系統(如華為ADS 3.0)功耗高達500W,傳統燃油車的供電系統連“溫飽”都難以滿足。而奧迪A5L的48V輕混將發電機、電池、智駕設備的電力進行動態調控,如同以小博大的“能量游擊戰”,一塊巴掌大的小電池,也可以撐起一個數字帝國。
從BBA到大眾豐田,都在發掘“油電同智”礦井。華為給奧迪背書,這一條讓人信賴。據悉,奧迪A5L的智駕系統,是在華為ADS框架基礎上深度定制的“混血方案”:激光雷達布局根據燃油車風阻特性優化,算法針對機械傳動延遲專項調校,甚至OTA升級節奏也與燃油車保養周期綁定。
德國精密機械與中國數字智慧實現了陰陽結合,智駕將不再是燃油車“外掛器官”,而是融入動力總成的“第二心臟”。
兩顆激光雷達+6顆毫米波雷達+12顆超聲波雷達+13個攝像頭,這套“數字軍火庫”與華為乾崑智駕高階版基本一致,理論上說即便在未來L3/L4場景中,奧迪A5L的智能化也能游刃有余。有人說成本超過2萬“比較貴”,其實只是奧迪品牌溢價的“零頭”。
再設想的遠一點。幾年后固態電池量產,其能量密度(500Wh/kg)足以讓一塊10kWh的電池包提供200公里純電續航。若將其與高效內燃機組合,燃油車即可化身“超級混動戰士”。
當“油為主、電為輔”能夠進化為一條有效的技術路線,內燃機便不再是能源革命的棄子,而是技術復調的領唱者。一段時間以來對燃油車的偏見撕碎了!
筆者認為,尤其在高端豪華品牌市場,電動車追求“科技平權”,燃油車專注“技術濃度”,而真正完美的方案是,一臺搭載固態電池+大排量高性能發動機的混動,其機械復雜度、調校難度與工藝成本,就像機械腕表一樣的“工業藝術品”,能完美解決眼下“純電不豪華”悖論。
同時,只要內燃機與智能化能夠跳起“雙人舞”,在全球主流市場,BBA和大眾豐田們就仍有雄厚的競爭力。
只要有足夠的應用場景,任何一種動力形式都不會被“殺死”。當奧迪A5L的激光雷達掃描過城市天際線,內燃機能進化成工業文明“不死鳥”一樣的精神圖騰嗎?
石英表無法終結機械表。激進的汽車智電化浪潮,也不可能是非此即彼的偏執賽跑。人類能源哲學是“多元共生”,駕駛者不應該分裂成“油電死對頭”。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一次在奧迪A5L身上為內燃機注入數字靈魂的,竟然又是華為。余大嘴的高能召喚,讓智能電動車擁有了大殺四方的野心和豪情,現在輪到燃油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