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都以為它能夠像永動機一樣不斷創造奇跡,徹底地把阿里巴巴、京東甩在身后,挑戰亞馬遜。
然而,拼多多的財報顯示,它有點兒累了,有點兒跑不動了,有點兒想要休息調整的意思。
拼多多卷了這么多年,把自己卷得筋疲力盡,也沒能維持絕對優勢。也慢慢明白,所謂的“低價”優勢終究不能一招鮮,吃遍天。
拼多多也在潮水退去時發現,低價并不是一件多么高門檻的華麗泳衣,其它頭部玩家都能玩得起,穿得上。數據告訴了我們答案。
拼多多,2024年第四季度營收1106億元,同比增速為24%;相比年初一季度868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速130%。營收的增速正在從3位數掉到了2位數,拼多多正在失速。
拼多多,核心指標交易服務收入(傭金)同比增速也從2023年Q4的327%跌至33%。斷崖式下跌的背后是商家正在不滿,拼多多正在安撫。
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低價策略正在失靈,無法撐起拼多多持續更高增長的神話。
價格戰,長遠來看往往是最差的競爭方式,因為會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特別是當你殺不死敵人的時候,就有可能被價格戰反噬。
阿里巴巴、京東,決定“百億補貼”的那一刻,戰役就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此外,還有半路殺出的程咬金“抖音電商”。
價格敏感客戶一定會去比價。拼多多向好的基本盤一定會受到挑戰。當你在網上看中某件商品時,比如手機,一定會在幾家電商平臺比來比去。
過去,阿里巴巴、京東沒有介入這個市場,他們的價格貴了,客戶自然去拼多多了。而現在,阿里巴巴、京東也有了百億補貼活動,手機價格和拼多多相差無幾,甚至更便宜。
你多了個選擇,平臺就少了個客戶的黏性。平臺留住客戶,比拼的就是價格之外的產品質量、售后服務、內容支持等。
比如,2024年下沉市場電商用戶增速中,抖音以48%的增速碾壓拼多多的19%。抖音之所以能夠增長這么快,就是在依托內容生態構建的“種草-交易”閉環,使用戶停留時長達到拼多多的3倍,復購率提升24個百分點。
差異背后就是“內容支持”力度不同。根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24年抖音電商日均UGC+PGC內容總量突破1.2億條,是拼多多的24倍。
這就像開超市不招售貨員、不搞服務,光靠價格便宜,顧客早晚得跑光。而且,關鍵的是對手也在降價。
拼多多,似乎力不從心。
拼多多憑借Temu在海外市場的風生水起,已經成功建立起第二增長曲線。如果按照這個劇本繼續發展下去,拼多多是有機會擠上全球電商的頭把座椅。
然而,拼多多拿到的劇本卻是地獄模式,稍不留神就會掉隊。拼多多的Temu全球化之路似乎也在遇到麻煩,海外的競爭對手同樣沒有坐以待斃,紛紛反擊起來。
首先,是美國同行坐不住了。2024年Temu全球GMV突破550億美元,但巨額虧損持續擴大,虧損主要產生在美國。據騰訊財經報道,單個訂單綜合虧損額從年初的22美元攀升至年末的30美元,全年累計虧損約35億美元。
拼多多即將通過低價獲得美國市場,取得成功。亞馬遜坐不住了,推出Amazon Haul,開始發力美國的下沉市場 。
其中,Amazon Haul平臺10美元以下商品為主力,覆蓋家居、服飾、電子等品類,而且滿25美元免運費,精準滿足價格敏感型用戶。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亞馬遜深諳“低價”一定是沒有競爭力,一定要在“低價”之外去拼服務、拼質量。所以,Haul允許賣家將尾貨或低動銷商品轉移到低價渠道,既清理庫存又增加銷量。
同時,Haul通過定向邀請制篩選優質中國賣家,確保商品質量與價格競爭力,形成“低價不低質”的差異化優勢。這種模式使亞馬遜在保持高端品牌形象的同時,滲透至下沉市場。
拼多多一邊要應對亞馬遜,另一邊還要應對關稅沖突。不得不將半托管GMV占比從30%提升至35%,該模式雖通過商家自控倉儲使物流成本結構優化(平臺直接支出下降8%),但導致平臺對商品質量的把控能力顯著弱化。
2024年Q4 Temu在BBB的消費者投訴量同比上升140%,美國站差評率最高達15%。“低價”策略,似乎一夜之間糟糕透了。
其次是,東南亞市場。Temu在東南亞市場快速推進。據科創板日報,Temu已進軍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文萊、泰國市場,整個東南亞市場只剩下印尼、新加坡兩大頭部市場。
然而,東南亞更是硬骨頭。本地化平臺Shopee、Lazada等早已占據了當地消費者的心智,背后資金分別有騰訊、阿里,根本不缺錢,不怕燒錢。另一方面,SHEIN、TikTok也在發力下沉市場。
所以說,拼多多的海外擴張之路簡直就是拿到了地獄模式的劇本,四面楚歌。就是拼多多,利潤難看了。拼多多2024年4季度的利潤274億元。
雖然很賺錢,差不多每天都能賺3個小目標。但是利潤的增速已經肉眼可見地在下滑。利潤增速17.90%,已經是過去兩年的最低數據。
總而言之,拼多多的“低價”策略在國內被阿里巴巴、京東狙擊,在海外被亞馬遜、SHEIN、TikTok針對。單純依賴補貼的野蠻生長時代結束了。
拼多多是時候,思考“低價”之外的競爭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