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車企財報發布潮中,小米汽車以其獨特的業績表現吸引了業界的廣泛關注。盡管表面上看,小米汽車在2024年全年銷售了13.68萬輛汽車后,造車業務仍凈虧損62億元,平均每輛車似乎虧損4.5萬元,但深入分析其財報,小米汽車的盈利能力卻遠非表面數字所能簡單概括。
事實上,小米汽車的毛利率表現相當亮眼,其全年毛利率達到了18.5%,二季度至四季度毛利率分別為15.4%、未提及具體數值、以及20.4%。這意味著,在銷售端,小米每賣出一輛汽車,實際上能獲得約4.4萬元的毛利潤。然而,由于前期在自建工廠、智能駕駛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巨額投入,這些利潤被大幅攤銷,導致賬面凈虧損。
小米創始人雷軍曾表示,小米造車總開支預計超過300億元,涵蓋建廠、渠道鋪設、研發等多個方面。這些前期成本的高昂投入,使得小米汽車在銷量尚未達到規模效益前,賬面虧損顯得尤為突出。但雷軍同時也透露,一旦小米汽車年銷量達到30至40萬輛,公司將有望走向盈虧平衡。
小米汽車的盈利能力在行業內形成了鮮明對比。以小鵬和蔚來為例,這兩家造車新勢力雖然耕耘多年,但利潤率仍遠低于小米。去年,小鵬的整體毛利率為14.3%,整車毛利率更是僅有8.3%;而蔚來的整車毛利率也僅為12.3%,不到小米汽車的一半。更為嚴峻的是,小鵬和蔚來目前仍處于大額虧損狀態,蔚來去年凈虧損高達224億元,相當于每賣一輛車虧損十多萬元,小鵬也凈虧損57.9億元。
相比之下,小米汽車作為初出茅廬的新勢力,其盈利能力已經逼近盈虧平衡線,這無疑給業界帶來了巨大震撼。雷軍對于小米汽車的未來充滿信心,他預計2025年小米汽車交付量將達到35萬輛,汽車業務營收將達到982億元。實際上,小米SU7車型在上市11個月內銷量已超過32萬輛,展現出強勁的市場需求。
小米還在不斷擴大其電動汽車工廠的規模。據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公布的信息顯示,小米正在毗鄰現有汽車工廠的地塊上規劃新的工廠建設。據悉,小米去年以8.42億元人民幣在北京亦莊地區購買了一塊面積為53公頃的土地用于建設第二個工廠,計劃于今年年中投產。而最新消息顯示,小米有意將這一工廠規模擴大至約105公頃。
小米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快速布局和強勁表現,不僅讓特斯拉感受到了壓力并采取了降價策略,也促使華為等競爭對手加速研發進程。同時,傳統車企也因小米的強勢崛起而感到焦慮。然而,面對華為智駕技術、比亞迪成本控制以及特斯拉品牌光環的三重夾擊,小米能否僅憑性價比和生態優勢持續領跑,尚需時間驗證。
小米汽車的快速發展無疑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帶來了新的競爭格局。在2025年的新能源戰場上,小米既是攪動市場的鯰魚,也是具備強大競爭力的鯊魚。然而,最終能夠在這場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或許是那些能夠學會“用小米的方式打敗小米”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