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小米手機在很多人眼里,是那個“性價比標桿”,但也僅限于性價比,說白了,就是用來“過渡”的機器,圖便宜,能用,但指望它在質感、體驗甚至長遠規劃上有大作為,很多人并不買賬,特別是在高端市場,蘋果穩得像磐石,華為一度力壓群雄,vivo、OPPO也都有一票死忠,小米呢?更多時候像是個愛折騰的技術宅,火了一陣又被質疑一波,反反復復,始終帶著點“不是主流”的氣質。
但現在再說小米,氣氛已經變了,2024年小米不僅把汽車都造出來了,全球手機市場也悄悄混進了前三,這個成績,不算驚天動地,但放到國產品牌的歷史進程里,確實夠給面子了,不過別高興太早,全球銷量風光的背后,是國內市場的壓力山大,競爭實在太卷,甚至一度讓小米跌出了前五,特別是中低端市場,品牌們打得昏天黑地,稍微一不留神,就有新品靠價格殺進來分一杯羹。
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小米開始加碼了Redmi系列,試圖在性價比這條老路上,卷出新花樣,Redmi Turbo系列的出現,就是為了搶占中端主力市場,說白了就是不玩虛的,把配置堆滿,再用一個“咬咬牙也能買”的價格,壓住所有猶豫不決的用戶心理,這一次的Redmi Turbo4,其實挺有意思的,像是一個看透江湖套路的老玩家,知道你們想要什么,就直接丟給你。
回到發布初期,Turbo4其實是有點被埋沒的,主要是它前后被幾款更熱門的旗艦搶了風頭,可真用上之后,反而是一種越用越順手的體驗,它沒有那些看起來很厲害的功能,反而把日常最常用的幾個方面都做得扎實又舒服,比如性能部分,搭載的是天璣8400-Ultra這顆芯片,別看它名字聽著平平,其實是聯發科壓箱底的中高端貨,再加上小米自己調教,性能和能耗平衡得特別穩,跑分更是突破了186萬。
6.67英寸的OLED直屏也好評,直屏黨狂喜,而且1.5K分辨率不至于太吃電,顯示效果也夠用了,5000萬像素主攝對日常拍照完全夠用,沒給你堆一大堆你用不上的副攝,反而把主攝打磨得很實在,電池直接給到6550mAh,90W快充加上小米成熟的散熱系統,從20%回滿電只需要一小會兒,而且還支持IP69防水防塵,這可不是一般手機給得起的配置。
最讓人意外的是價格,真的把“性價比”三個字寫到了極致,雖然它首發定價就已經不貴,1999元的起步已經足夠有誠意了,但發布才兩個月,小米就不藏著掖著了,直接通過官方讓利加補貼,把12GB+256GB的版本干到了1621元。
甚至連16GB+512GB的頂配,也只要2065元,這個價位,別說打中端市場了,連一些低端產品都要頭疼,這不是“清庫存式”的降價,而是一種蓄力沖銷量的打法,只為能在國內市場取得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