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0年“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雛形初現,到如今坐擁北京市70%人工智能核心企業,孕育出小米、百度、抖音等科技巨頭,海淀區歷經四十年,完成了從“試驗田”到“創新極”的華麗躍遷。
這片僅占北京面積2.6%的土地,創造出全市可觀的數字經濟增加值。
當全球還在熱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可行性時,海淀已悄然構建起覆蓋芯片、算法、大模型的全產業鏈生態,這里既是技術突破的“風暴眼”,也是未來世界的“預演場”。
01
海淀區是AI人才的搖籃
在2024海淀人工智能開放日的嘉賓名單上,圖靈獎得主姚期智、法國科學院院士約瑟夫?斯發基斯、菲爾茲獎得主邱成桐均在列,而這也正是海淀AI人才戰略的生動隱喻——以數學根基滋養計算機科學,借交叉學科激發創新裂變。
在過去,姚期智創辦的“姚班”與“智班”成績斐然。
其中,“姚班”先后榮獲北京市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和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被國際同行贊為“最優秀的本科生和最優秀的本科教育”。截至2024年6月,“姚班”共有17屆畢業生,共計663人。
邱成桐在人才培養方面同樣不遺余力。
在他的倡導推動與親自指導下,清華大學求真書院聯合北京青少年創新學院和北京市一零一中學,面向京內外青少年舉辦數學與人工智能夏令營,助力人才培育。此外,他還通過“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每年從全國選拔100名無需參加高考的中學生,從本科連續培養至博士研究生階段。
事實上,海淀在人才培養上之所以一騎絕塵,不止在高等學府中著力扶持,還有著更深遠的考慮。
去年,清華附中、一零一中學、十一學校、人大附中等多所名校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相繼啟動。自2017年開辦的“智慧杯”中小學生計算機程序設計大賽,充分展現了中學生的創新熱情。2024年,該賽事吸引了來自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300多所學校,共計5000余名學生踴躍參與,參賽規模和作品質量均創歷史新高。
事實證明,中學生的創造力超乎想象。
在上述大賽中,有的學生運用編程知識設計出智能垃圾分類助手,借助圖像識別技術精準判別垃圾種類,為環保事業添磚加瓦;有的打造出智能學習伙伴,能依據使用者的學習狀況提供個性化學習建議與知識總結。
而現在,更多的針對青少年的人才培養計劃正在呼之欲出。
2025年,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海淀區人民政府將在“人工智能主題日”系列活動中,發布“智星青年人才計劃”,舉行北京市少年人工智能學院揭牌儀式,為人工智能領域注入更多發展潛能。
可以預見,不管是專注理論研究的學術新秀,還是擅長技術應用的實踐達人,都能在該計劃中找到施展才華的平臺。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反向推動著教育變革。北京市少年人工智能學院的成立便是標志性事件。
為了適應未來的教育要求,學院領導和教師為學生量身定制了一套系統且趣味十足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以后的課堂上,孩子們通過編程實踐、機器人搭建、算法設計等互動環節,親身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與神奇。
應該說,隨著人工智能大幕的徐徐拉開,青少年在此的發展充滿機遇。
比如,海淀區所擁有的眾多人工智能企業,就可成為他們的發展平臺。
過去,“清北”的知名企業家們抓住了浪潮,誕生了月之暗面創始人兼CEO楊植麟,面壁智能聯合創始人兼CEO李大海,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生數科技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朱軍,銀河通用機器人創始人、智源具身智能研究中心負責人王鶴,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院長、深勢科技創始人張林峰等人工智能企業家。
而現在,海淀區已聚集AI企業超1300家,人工智能學者1.23萬人,并形成了“學術-產業”閉環培養體系。想必在未來,隨著青年人的持續迭代,優秀的人工智能企業和產品將會越來越多。
02
讀懂「2+5+N」的投資密碼
新技術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投資的強力助推。
海淀區作為人工智能產業的高地,在這方面展現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其完善的政策體系、豐富的科研資源、密集的人才儲備以及活躍的資本環境,共同構建起一個有利于人工智能企業茁壯成長的生態系統。
在這里誕生了無數AI奇跡。
正是由于投融資的火熱氛圍,海淀區成功吸引并助力26家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在此落地生根。
這些獨角獸企業憑借其創新性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快速成長為行業的領軍者。它們的崛起,不僅令國內同行刮目相看,更虹吸了更多投資機構駐足于此。
如今,又有新興勢力在投資機構的助力下獲得接連好消息。
比如,百圖生科推出了全球首個千億參數生命科學大模型;而作為AI for Science賽道的領跑者,深勢科技則于去年完成新一輪數億元融資等等。
在持之以恒地努力下,如今投資人們已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有口皆碑。
比如,啟明創投鄺子平高度看好這個領域的發展,他注意到,每年中國的科技相關專業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約是世界其他地區加起來的總和。這一點決定了中國未來仍將繼續產生強大的技術優勢。
“因此,在這一次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我們認為全世界只有兩個地方能夠支持這一產業發展:一個是美國、一個是中國,只有這兩個地方的人才儲備能夠做到。”鄺子平說。
而另一位投資人IDG牛奎光則曾指出,這些行業的共同特點在于,它們是以工程為主要特點的應用,而且這個應用在科學上的發展上來說,中國跟世界上其他的國家基本是在同一起跑線上。而且中國的數據、場景以及技術的迭代有非常好的速度上的優勢,這是團隊相信在這些行業,中國土壤會孕育出世界型科技公司的主要原因。
以上投資大咖的最新表述,將在2025人工智能主題日的「2+5+N」系列論壇中特設的“AI未來論壇:創新·投資·全球化”揭曉。
除此之外,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基金合作子基金簽約儀式也將在論壇期間舉行。
以往,許多具有潛力的科技項目因缺乏資金支持而失敗,而現在,在科創基金的引導下,大量社會資本將流向這些項目,為科技創新提供充足的 “彈藥”。另一方面,它能精準扶持那些處于早期、具有高成長潛力的人工智能項目。
這些項目往往研發周期長、風險高,但一旦成功,將對產業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基金的投入將助力這些項目突破發展初期的資金瓶頸,加速成長為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點產業鏈的領軍企業,為海淀區人工智能產業的長遠發展筑牢根基。
另外,在當天的論壇現場,“投中榜2024年度中國最具創投價值城區榜單”也會發布。在這份榜單中,與會者們可詳細地對海淀區城區的政務服務、對外開放、基礎環境、產業活力、人才吸引、要素保障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