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可成都南門這攤"水"愣是沖出了過山車式的軌跡。
2014年還是蘆葦蕩里擺沙盤的興隆湖,轉眼被省級機關南遷的東風托成了金鳳凰,售樓部比菜市場還熱鬧——開發商的大巴車拉人看房得穿越泥巴路,購房者卻像搶特價雞蛋似的瘋狂刷卡。
誰曾想2023年深夜的金融城東,連711便利店的卷簾門落下時都帶著嘆息,當年5萬/㎡的樓盤如今跌成"萬元戶",那些帶著POS機橫掃整棟樓的浙江炒房團,怕是把龍井茶都喝出了黃連味。這樓市江湖,怎就演成了川劇變臉?
當年興隆湖邊的吊塔比春筍竄得還快,"成都未來中心"的標語在圍擋上飄成一片紅海。
麓湖生態城的房子賣得比火鍋還燙,有人為搶房給銷售塞十萬"茶水費",活脫脫現實版"擊鼓傳花"。
最瘋的時候,天府大道堵車能堵出三個麻將局的時間,地鐵1號線擠得需要武警來當"人肉分隔欄"。
可等2023年秋雨打濕"國際金融中心"的銹跡招牌,人們才發現規劃館沙盤上的摩天輪,轉著轉著就成了爛尾樓。
如今鏈家的數據像盆冷水:天府新區二手房價比巔峰期蒸發近三成,某樓盤三年虧掉首付的案例聽得人牙酸。
更扎心的是,當年連夜排隊搶的"湖景房",現在業主每天得掐著秒表趕地鐵——早高峰的天府大道能把寶馬堵成共享單車,油費停車費夠買半年豆瓣醬。教育醫療更是戳破泡沫的銀針:天府四中中考重點率比老城名校矮一截,華西醫院的專家號永遠顯示"已約滿",開業五年的美食街至今空著三分之一鋪面,連蒼蠅都不愿去湊熱鬧。
不過總有些地方經得起時間燉煮。當黑珍珠餐廳的燈光照亮云龍閣二手房,當騎著共享單車8分鐘就能喝到Manner咖啡的社區逆勢上漲,人們突然看懂了這個理:星巴克和711才是樓市的"定海神針"。那些囤了30套房的炒房團現在看著法拍平臺60%的流拍率直拍大腿,而真正在社區食堂嗦擔擔面的居民,倒是等來了轉機——2023年某樓盤"買別墅送公寓"的促銷像極了菜市場"買排骨送蔥",可王先生們早就不吃這套了,他們現在認準的是窗臺上晾的香腸臘肉,是遛狗時能順道取快遞的智能柜
樓市這場大戲唱到最后,倒唱出了巴蜀百姓骨子里的生存智慧:任你規劃圖畫得比川劇臉譜還花哨,老百姓就認灶臺上的煙火氣。那些在麓湖碼頭夜釣的大爺,在梧桐樹下騎代駕車的青年,在便利店吃鐘水餃的上班族,用生活這本賬算清了真金白銀——當泡沫像火鍋紅油般漸漸凝結,沉在鍋底的永遠是小蔥拌豆腐的實在。所以您說說,是沙盤上閃爍的LED燈迷人,還是深夜里那盞等著你回家的711招牌更暖心?這道理,怕是連蘇東坡當年在眉山種荔枝時就想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