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微博曬小米汽車第20萬輛下線,評論區直接炸了,3.2萬條"為發燒而生"刷屏,這妥妥的國貨之光啊!前兩天,AI大佬DeepSeek預測小米18個月內市值能沖到2萬億港元,驚呆了一眾小伙伴。
以前都說小米只會玩性價比,現在看來,人家藏著的大招可不少。
小米2024年財報一出,數據亮瞎眼:手機均價暴漲21.8%到1138元,4000+的旗艦機占比超過23.3%;小米汽車第一年就賺了328億,SU7 Ultra頂配版三天訂單破萬,這速度,絕了!IoT和生活消費品也賣了1041億,空調銷量更是翻了一番。
更牛的是,小米砸了241億搞研發,AI大模型、自動駕駛一個都沒落下,這研發投入,比一些新勢力車企的年收入都高了。
小米汽車工廠的機械臂上刻著"用造手機的標準造車",這slogan簡直了!友商還在糾結"軟件定義汽車",雷軍已經開始玩"生態定義體驗"了。
澎湃OS連接了10億設備,MiLM大模型加持全場景交互,小米這是要打造一個手機、智能家居、出行全覆蓋的智能生態圈啊!就像盧偉冰說的,用戶買的不是單品,而是一整套數字生活解決方案,這格局,高!
亦莊工廠的焊裝車間,機械臂一秒飛速焊接,一分鐘120個焊點,這效率,杠杠的!和三年前小米智能工廠的精度一脈相承。
據說二期工廠擴建方案已經獲批,產能每周都在以5%的速度狂飆。
怪不得小米SU7九個月就交付了13.69萬輛,要知道,某些頭部新勢力要達到這個數字可是用了整整23個月!
北京華貿中心的小米之家,西裝革履的體驗顧問正給客戶演示小米15 Ultra的鈦金屬中框抗摔測試,這高端感,拉滿了!店長說,這手機日均銷量比上一代暴漲80%,還有人從河北大老遠跑來體驗這6K+的"科技奢侈品"。
IDC數據也顯示,小米在5000-6000元價位段的市占率已經達到了9.7%,以前蘋果一家獨大的高端市場,現在也被小米撕開了一道口子。
天津的張先生用小米汽車中控屏預約了掃地機器人,車子開進車庫,家里的新風系統就自動啟動了,這也太智能了吧!這背后是小米400多家生態鏈企業的支持,還有AIoT平臺每天處理210億次設備交互的技術實力。
就像DeepSeek預測的那樣,小米的估值不能按硬件公司算,它應該是一個連接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的"連接器"。
不過,華強北的經銷商老陳還是有點擔心:"現在每賣10臺國產高端機,7臺是華為,3臺是小米。
" 在6000元以上的超高端市場,小米9.7%的市占率和蘋果的68.3%還有很大差距。

產能也是個問題,雖然二期工廠規劃產能35萬輛,但據說寧德時代的電池模組交付周期還在拖后腿。
問到小米汽車出海計劃,盧偉冰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2027年進軍歐洲,第一站可能是德國。
這野心勃勃的計劃需要更強大的技術支撐。
據說小米正在自研空調壓縮機技術,想復制手機影像芯片的成功經驗。
在AI領域,MiLM大模型已經支持車機、手機、智能家居的跨端推理,這可能是對抗ChatGPT車載版的殺手锏。
站在亦莊工廠的觀景臺,看著滿載SU7的轎運車開往全國各地,這場景讓人想起2011年小米1代發貨時的盛況。
只不過這次,雷軍要回答的問題不再是"如何做出年輕人的第一臺手機",而是"如何定義下一個十年的智能生活"。
就像DeepSeek預測的那樣,當"人車家全生態"的協同效應完全釋放,當汽車業務毛利率突破20%,2萬億市值指日可待。
回顧中國科技史,從聯想收購IBM PC業務,到華為5G技術突圍,每一次價值重估都伴隨著產業話語權的更迭。
今天的小米,正站在智能終端、智能出行、智能家居的三江匯流處。
我們討論小米的市值,其實是在討論中國科技企業重構全球產業鏈的能力。
雷軍說過:"我們要用十年時間,成為全球新一代硬核科技引領者。
" 這句話,或許就是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最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