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消息(記者羅世偉)廣州錨定新質生產力主航道,將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列為“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15大戰略性產業集群之首,并明確其為唯一一個沖刺“萬億級”體量的重點攻堅集群。
作為中國汽車工業重鎮,廣州已構建起三大超千億級汽車產業集群,整車制造與零部件協同發力,新能源轉型持續加快,智能化應用走在全國前列,創新動能不斷涌現。近日,央廣網記者深入產業一線,從核心零部件研發到整車“智”造,從自動駕駛技術突破到智慧交通場景落地,切身感受到這座“智車之城”的勃勃生機與強勁脈動。
“智”造啟程 AI走進生產線
走進位于廣州的小鵬汽車智能工廠,一臺身高178厘米、體重70千克的人形機器人正在進行汽車裝配作業。這一由小鵬汽車自主研發的“IRON”人形機器人,不僅能夠自主行走、精準操控,還具備語音交互與環境感知能力,實現了外觀仿人、雙手協作、行走自主、對話互動的多重融合,展現出“AI+制造”的前沿實力。
與依賴預設指令的傳統機器人不同,“IRON”配備了模擬“小腦”和“大腦”的控制系統。小鵬汽車助理總裁胡逸寧介紹,該款機器人預計將在2026年實現大規模試用和量產。
不僅在生產端推進AI智造,小鵬也在未來出行領域展開戰略性布局。小鵬汽車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旗下品牌小鵬匯天構建“飛行汽車”三步走戰略,首款分體式飛行汽車“陸地航母”面向應急救援等公共領域服務,預計2026年量產交付。第二階段將推出跨城高航速飛行汽車X5,最終將打造陸空一體式城市立體交通解決方案。目前“陸地航母”獲得超過4000臺意向訂單,廣州低空經濟探索已初見成效。
小鵬汽車講解員正在介紹小鵬匯天產品(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陳宇婷 攝)
零部件突圍 打通智能駕駛“神經末梢”
在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廣州零部件企業也在技術突圍中加速“補鏈強鏈”。在廣州瑞立科密汽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企業通過持續產品迭代,從傳統制動系統逐步升級至線控制動與智能輔助制動系統,打通了從核心算法研發到產品落地的自主化路徑。
“轉型不是壞事,只有轉,才能轉出好企業。”該公司副總經理龍元香表示,企業自2009年啟動智能化轉型,憑借長期技術投入,在電子穩定控制系統、自動駕駛傳感器等領域取得多項關鍵技術突破。
瑞立科密汽車零部件生產線(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陳宇婷 攝)
目前,瑞立科密已建成以研發、制造、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體系,其電子控制監視系統連續十余年穩居全國市場份額第一。“我們支持了國內上百個智能駕駛的項目,利用雷達和攝像頭,能夠有效避免交通事故。”龍元香介紹,2024年,企業與清華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聯合完成廣東省重大專項“智能控制氣壓制動系統研發及產業化”,成果已廣泛應用于自動駕駛場景,顯著提升車輛在復雜環境中的主動安全性能。
此外,瑞立科密還積極參與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近年來主導或參與制定8項國家、行業及團體標準,進一步鞏固企業在產業鏈關鍵環節的主導地位。
自動駕駛提速 跑出“廣州樣本”
廣州在自動駕駛領域加快布局,正打造全國領先的示范應用樣本。
記者近日體驗了由廣州文遠知行科技有限公司研發設計的自動駕駛小巴。車輛無駕駛艙、無方向盤,全程通過App下單、智能調度,能夠靈活變道、精準停靠,自動完成指定路線任務,出行體驗高度智能化、便捷化。
文遠知行自動駕駛小巴內部視角(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陳宇婷 攝)
作為中國自動駕駛第一梯隊企業,文遠知行已積累超1800天公開運營經驗,路測里程超過500萬公里,構建起涵蓋智慧出行、智慧貨運、智慧環衛三大場景的產品矩陣,實現從技術孵化到商業化落地的完整閉環。2024年,企業掛牌上市,成為全球首家通用自動駕駛上市公司。
廣州持續優化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環境,截至目前,全市累計開放測試道路超1200條,涵蓋南沙、黃埔等8個行政區,為文遠知行等自動駕駛企業構建全域試點沃土。L4級智能網聯汽車掛正式號牌運營、港口物流場景商業化落地、智慧交通協同制造新范式不斷涌現,廣州正在加速構建智能出行的“未來樣本”。
法治保障也在不斷完善。廣州市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條例于2025年2月28日起正式施行,針對自動駕駛車輛運營條件、事故責任認定等核心問題作出明確規定,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支撐。
從“造得出”到“跑得快”,從“上車”到“上天”,廣州正通過夯實制造底座、提升技術含量、拓展應用場景,加快推動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從制造優勢向創新優勢躍升。一座“智車之城”正拔節生長、加速成型,朝著萬億級產業集群目標穩步邁進,展現出中國新質生產力的澎湃活力與廣闊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