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越發成為華為新品發布會的主角。
“華為Pura先鋒盛典及鴻蒙智行新品發布會”,當拿到這張門票時,一些朋友還在議論“這次汽車內容是不是沒那么多”,事先被廣為知曉的,是問界M5和M9會換新。
當春繭體育場的聚光燈劈開暗黑背景,余承東接二連三揭幕“正菜”,至少在我個人看來,比起闊折疊手機,發布會后半程幾款新車的價格更令人意外。
等到余承東身后的大屏亮起“問界M5 Ultra:22.98萬元起”、“享界S9增程版預售價31.8萬元”時,價格數字仿佛一串炸裂的代碼,瞬間擊穿了無數人的心理防線。
這并非一場簡單的產品秀,而是一場精心編排的“工業交響曲”——低價車型如驚雷破空,高價旗艦似靜水深流,增程技術若暗潮涌動。許多人會聯想起華為早年“寸草不生”的狼性,但仔細推敲產業邏輯的更迭,其實恰恰是依托制造業的大國崛起之韌性。
“華為真是拼了,這樣做好像比亞迪價格戰的高價版,”有人在場下直接叫了出來。
“全過程很痛苦,大方向很正確”,規模化制造——攤薄降本——終端降價——產業洗牌——資源集中——再擴大規模。這是制造業快速進階的不二法門,但剛性的法則終究會在人情面前顯得生硬。
故而余承東的鴻蒙智行乃至整個華為的打法,同時迎來擁躉和批評,也就都在意料之中。
只不過,支持和反對的聲音,都擋不住時代車輪碾向前的聲音。
01價格戰術冰與火
對比Pura X闊折疊屏手機和后面鴻蒙智行新車,實在稱得上是風格迥異的兩種發布策略。
Pura X闊折疊屏手機需要細品,尺寸變化帶來的細微維度的體驗升級,顯然價格超過不少人事前的預期——根本就不是以性價比換取大范圍消費者認可的思路,而是沿著三折疊高端路線尋找對應的那一部分精英客群。
而鴻蒙智行新車則是直觀的沖擊,價格數字成為巨型砝碼,重重落在觀者心里的天平上。
當問界M5 Ultra以22.98萬元的起售價登場時,華為展示了一種近乎外科手術式的定價策略。相比2024款問界M5的24.98萬元起售價,新車型價格直降2萬元;若對比此前垂類平臺上顯示的23.8萬元預售價,實際降幅也達8,200元。
不僅有“減價”,還有“加量”:全系標配華為高階智駕ADS 3.3系統、192線激光雷達+4D毫米波雷達;強化主動安全,搭載全向防碰撞系統CAS3.0,升級ESA緊急轉向輔助功能和e-AES自動緊急轉向功能,支持邊剎邊讓;外觀設計等也都有所改進。
那么北汽享界的招數呢?享界S9終于拿出了增程版——原先許多人,增程比同配置純電版大約能下降三五萬元,但享界S9增程版31.8萬元的起售價較純電版直降8萬元。
性能層面,增程版通過華為雪鸮智能增程系統實現CLTC綜合續航1355公里,既解決了純電車型的里程焦慮,又借價格優勢沖擊主流豪華轎車市場。
但華為的定價策略絕非“一刀切”。
2025款問界M9六座版價格較2024款提高1萬元至47.98萬元,卻因搭載最新的ADS 4.0高階智駕系統、分布式車載衛星通信等尖端技術,反而強化了其“科技旗艦”的定位。
定價思路完全可以參考各款車的銷量表現。
以2024年2月到2025年2月累計一年的銷量為例:
問界M9在鴻蒙智行車型里一騎絕塵,零售銷量168,525輛成為50萬元以上最暢銷車型,無須加上“自主品牌”或者“新能源車”的限制條件,甚至高于同門價格更主流的;
而M5在過去一年里銷量僅為36,527輛,月均三千輛已經不能令余承東滿意;
享界S9賣了5個月,累計5,494輛,月均千輛的成績,在接近40萬元純電轎車里算拔尖,但是去掉限制條件之后也不夠看。
這種“冷熱交替”的定價邏輯,顯示出華為鴻蒙智行對產品矩陣的精準把控:走熱車型,選擇一款小幅提高價格,并用權益在實質層面抵消,試探市場;原先銷量不振的車型,則給出更好的價格競爭力,從而構建起攻守兼備的產品金字塔。
02產業邏輯已變:規模與成本的生死競速
如果華為鴻蒙智行在20萬元以上市場,也像比亞迪在7~20萬元市場一樣,掀起價格內卷的浪潮,整個行業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人細細論述。但比“價格內卷”層次更深的,是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邏輯出現了變化。
汽車產業經過半導體技術+互聯網營銷的洗禮,不再是以前那種慢條斯理的經營,而是依托宏觀的大工業時代,擴大規模降本,參與價格內卷。從比亞迪的主流市場戰術,到鴻蒙智行的高端市場“掀桌”,幾乎都如出一轍。
“這種策略有雙面性,一方面直接提升價格競爭力,另一方面需要考慮風險,比如維護品牌檔次、安撫老車主。”評論人士這樣表示。
十年前,汽車行業的觀察人士還在津津樂道,給細分市場打上“小眾”、“大眾”的標簽,但從特斯拉開始,華為鴻蒙智行和小米等新玩家,已經撕碎了原先的規則邊界。
舉例來說,純油車時代,轎跑SUV一度以其掀背流線設計,在2015年前后掀起流行浪潮。馬自達CX-4吃到紅利之后,諸如風光ix7、途觀Coupe等悉數跟進,最終因為空間狹小、受眾有限、供應過多,各種轎跑SUV敗下陣來。
轉折點出現在特斯拉Model Y身上。特斯拉追求極簡思路,Model S、Model X、Model 3和Model Y全部采用Coupe流線輪廓套娃設計,原本業界許多觀察人士不看好Model Y能熱銷,結果這款車長時間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最暢銷車型。
而小米SU7和智界R7,再度讓業界看到,原來所謂的“小眾設計”、純電短板,在品牌力加持、價格到位面前,這道桎梏不堪一擊。純電轎跑構型的SU7如今月銷量超過2萬輛,依然供不應求;智界R7在S7未能鋪平道路的前提下,還沒等增程版上市,就輕松突破月銷量過萬。
中國汽車市場正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工業革命”。
當比亞迪憑借垂直整合體系將中型轎車價格下探到10萬元出頭,當零跑B10將帶激光雷達的高階智駕車價格打到12.98萬元,當特斯拉Model Y在華為ADS、Momenta、元戎啟行和卓馭的圍剿下不得不放棄智駕標簽、降價應戰,這場戰爭早已超越產品力的單一維度,演變為供應鏈效率、規模效應與成本控制的綜合博弈。
背后是什么?中國汽車無可比擬的供應鏈和人才土壤,全球最完整、最龐大的體系,最努力、最勤奮的人才。
為何特斯拉放棄激光雷達?除了極簡思路不想要多重數據來源之外,成本是最大攔路虎。但中國憑借速騰聚創、禾賽等頭部企業,通過多年的拼搏,將主流車規級激光雷達的單價,從昔日萬元級下降到如今的三千元水平,未來將進一步下探到千元級。
再看智駕研發團隊,華為車BU智駕研發團隊超過7,000人;比亞迪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楊東生表示,比亞迪投入智駕工程師5,000人以上,研發時長7年;吉利將研究院智駕中心、極氪自研智駕團隊、路特斯智駕團隊、子公司億咖通,以及脫胎于吉利的福瑞泰克整合之后也是數千人,小米智駕團隊將從1,500人提高到2,000人。
除了14億人口、受教育程度97%以上的中國,還有哪個國家可以提供這樣多的人才?除了經過互聯網經濟、電商經濟洗禮的中國,還有哪個國家能給業界提供如此厚實的智駕研發基礎?雖然特斯拉號稱智駕研發效率遠高于友商,但終究只有120人。
但價格戰的代價同樣沉重。
如何擺脫“背刺老車主”、“內卷撕咬同行”的惡名?
當問界M5 Ultra將激光雷達和4D毫米波雷達變為標配時,華為不得不直面兩個矛盾:其一,技術普惠與品牌溢價的平衡。若高端配置過度下放,可能稀釋問界M9的旗艦價值;其二,老車主權益的維護。
比亞迪也好,華為鴻蒙智行也好,其他廠商也好,都需要慎重考慮價格內卷負面效應的嚴肅課題。好在這次發布會,華為推出了“硬件升級方案”,試圖用“技術平權”緩解價格落差帶來的心理沖擊。這種“技術+價格”的雙軌策略,既是華為對市場規律的妥協,也是其維系用戶忠誠度的權宜之計。
03結語:在“矛”與“盾”之間
華為鴻蒙智行新車的定價策略,恰似一面棱鏡,折射出中國汽車工業的集體困境與突破。
當問界M5 Ultra以22.98萬元的價格將激光雷達變為標配,它刺破的不僅是市場競爭的僵局,更是技術壟斷的高墻;當享界S9增程版以31.8萬元沖擊豪華市場,它承載的不只是銷量目標,更是生態整合的野心。
但這場戰役遠未結束。價格內卷可能侵蝕品牌價值,技術普惠需要巨額研發支撐,生態構建更需時間沉淀。
對于華為而言,如何在“工業時代的狼性”與“生態時代的遠見”之間找到平衡,將決定鴻蒙智行究竟是一支刺向舊秩序的“矛”,還是一面守護新世界的“盾”。
價格內卷,在微觀層面痛苦異常,在宏觀層面難以阻擋。
但無論最后是華為還是比亞迪獲勝,真正的勝利者,都是那個更為宏大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