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教授丘成桐在鳳凰衛視《問答神州》節目中,就人工智能發展對文科教育的影響發表看法。他直言,當前應用科學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文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性被忽視是“不幸的事情”,并強調人工智能雖能生成文章,但缺乏人類獨有的情感表達。
丘成桐
“我們寫文章是為了將自己的感情表現出來。”丘成桐以“給愛人寫情書”為例,指出人工智能創作的詩歌或信件若被對方知曉來源,將失去情感傳遞的意義。他呼吁教育應回歸“真與美”,注重培養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而非單純追求技術應用。
CNMO認為,這一觀點或許能引發不少學者的共鳴。此前,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認為,文學教育需從知識傳授轉向培養批判性閱讀和獨立思考能力,尤其在信息爆炸時代,學生更應學會“如何提問”而非“記憶答案”。教育專家羅衛東也指出,文科教育需調整培養模式,但其核心價值,如倫理評估、原創性思考,仍是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
然而,科技界對人工智能的潛力持不同視角。特斯拉CEO馬斯克認為,人工智能將對人類文明產生深遠影響,可能帶來“沒有短缺的時代”,但也警告需警惕其失控風險。比爾·蓋茨則樂觀預測,人工智能將提高生產效率,解決醫療、教育等資源分配問題,甚至“未來每個人都會有一個人工智能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