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DeepSeek再度掀起AI大模型熱潮,到央視春晚機器人舞蹈驚艷全球;智能時代的齒輪轉動早已與人類社會進程密不可分。這場超越以往任何時期的科技革命,不僅重構了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更在悄然重塑文明演進的底層邏輯。在手術領域,機器人技術正在重構現代外科手術體系。3月7日,Capstan Medical研發的機器人成功完成全球首例TMVR手術,患者術后三天康復出院。心腦血管手術極具挑戰性,依賴醫生高超技藝,而如今手術機器人也克服了這一挑戰。3月11日,AAOS年會現場,史賽克推出了第四代Mako系統,結合了Q Guidance導航技術,實現“單一平臺覆蓋四大術式”,可為全髖、全膝、部分膝關節置換和脊柱手術提供優質的手術體驗。在中國市場,盡管手術機器人在融資領域剛經歷了一段艱難時期,僅完成了9筆交易(2021年至2023年分別有30筆、29筆和19筆);但令人鼓舞的是,在商業模式、國產化新品以及創新技術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而2025年的挑戰也全面升維。
- 天智航的“技術服務+耗材”模式、微創的“海外新引擎”模式,或將在2025年決出勝負。
- 隨著達芬奇、美敦力的國產機器人獲批,2025年中國企業的性價比優勢還能持續多久?
- 中國頂尖骨科企業已“人手一臺手術機器人”,2025年骨科領域將進入更高維度內卷。
手術機器人是被納入國家頂層建設的發展規劃,未來或將成為手術室的標準配置。你認為哪種技術突破將最先改變手術室的面貌?
01、商業化沖刺:天智航僅一步之遙
從2018年中國手術機器人爆發上市,到2022年商業化元年;當前,這場商業化大考無疑已進入沖刺階段。從市場來看,目前,占據中國手術機器人商業化市場約80%份額的兩大細分領域——腔鏡手術機器人依舊由達芬奇占主導;而骨科手術機器人天智航和Mako難分高下,在脊柱、創傷、關節三大領域整體天智航領先,在關節賽道Mako領先。截至2024年,中國的兩大手術機器人上市公司天智航和微創機器人尚未實現盈利。然而,它們已經展現出積極的發展跡象,虧損額顯著減少。而哪家公司率先實現盈利,可能預示著哪家公司最先完成了中國手術機器人自己商業邏輯閉環。微創機器人全年預計營收達2.57-2.68億元(同比增長145%-155%);凈虧損介于人民幣4.35億元至5.21億元之間(同比收窄40%-50%);天智航全年營收1.79億元(同比下滑15%);但是,凈虧損1.23億元(同比收窄21.27%)。這一數據終結了其連續七年虧損擴大的趨勢。對于虧損收窄的原因:天智航采用降本增效,研發費用減少19.03%,管理/銷售費用同步縮減。收入結構優化,“技術服務+耗材”模式拓展,配套設備及耗材收入占比提升至43.42%,毛利率提升3.24個百分點。此外,存貨周轉率改善,供應鏈管控能力增強。微創機器人則依靠多專科布局與全球化突破;腔鏡、骨科、血管介入機器人全面商業化,其中,圖邁腔鏡機器人國內中標16臺,海外市場斬獲20臺訂單,累計裝機量突破60臺;鴻鵠骨科機器人全球訂單25臺,覆蓋歐美主流市場;R-ONE血管介入機器人國內頭部醫院中標7臺。整體海外訂單占比35%,成為增長新引擎,也是國內唯一在歐美高端市場實現突破的手術機器人企業。參考此前達芬奇機器人的盈利奇跡,主要依靠設備帶動耗材和服務銷售。而大部分中國骨科手術機器人為開源,兼容所有品牌的假體,導致無法帶動耗材產品銷售。大多數國外機器人廠商則采用封閉式系統,僅適配自家假體,形成“機器人設備+假體植入”的多元化盈利模式。對此,行業專家指出,兩種系統其實各有利弊。例如,開源系統為醫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廣泛的選擇,而封閉系統若其配套的耗材市場份額較小,則可能在下沉市場推廣上遭遇一定的挑戰。從醫療資源下沉和手術均質化的角度來看,幾乎所有的手術機器人在基層醫院和偏遠地區等醫療資源較為稀缺的環境中具有更高的發展和推廣潛力。據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數據,2024年中國縣級醫院骨科手術機器人的采購占比保持在13%左右。其中,縣級醫院采購的骨科手術機器人主要為天智航、元化智能、佗道醫療、柳葉刀、三壇醫療等國產品牌。在腔鏡手術機器人市場,縣級醫院市場,也幾乎被微創醫療、精鋒醫療、術銳、康多等國產品牌所占領。
02、國產市場火熱:外資、本土紛紛加碼
除了市場平分秋色,從產品獲批數量來看,國產已全面超過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