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搞清楚問界、智界、享界的區別,怎么又蹦出個尊界和傲界?”這兩天,一位網友在車友群里的吐槽截圖火了。評論區瞬間變成大型“認親現場”:“建議華為直接出個‘界字輩家譜’”“別的車企卷配置,華為這是要卷新華字典啊!”更有人調侃:“雷軍當年說‘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現在怕是要改成‘不服就造個界’。”
這場狂歡背后,藏著中國汽車產業最震撼的變局——從2021年問界M5橫空出世,到2025年初第五個“界”浮出水面,華為用四年時間織就了一張覆蓋轎車、SUV、MPV全品類,貫通10萬到80萬價格帶的大網。而當這張網越收越緊時,有人發現:當年跟著喊“遙遙領先”的伙伴,笑容逐漸變得勉強;曾經冷眼旁觀的對手,后背開始滲出冷汗。
“五界”出世,華為在汽車圈玩起了消消樂
打開華為商城汽車專區,恍如進入異世界:“問界”帶著M5、M9鎮守30萬+高端陣地;“智界”S7、S9組成科技艦隊沖鋒;“享界”把行政轎車拉到50萬價位廝殺;最新曝光的“尊界”“傲界”,一個瞄準百萬豪車,一個死磕家庭MPV。
這場景讓網友@數碼老司機想起經典段子:“以前沒錢買華為,現在沒錢買華為。”但真正睡不著的,是那些被“界”字包圍的車企老板們。
最典型的莫過于賽力斯——這個曾經瀕臨破產的車企,靠著問界系列起死回生,2024年銷量突破50萬輛,股價三年漲了8倍。可就在今年3月,當余承東在發布會上第五次喊出“遙遙領先”時,賽力斯董事長張興海被拍到在臺下擦汗。第二天,公司股價應聲下跌6%。
業內人士透露,隨著華為合作品牌增多,賽力斯的產能優先權正在喪失。其重慶工廠工人透露:“現在智界S9的生產線都要插隊,我們的M7訂單已經排到三個月后了。”這種甜蜜的煩惱,在華為車BU(汽車事業部)內部被稱為“幸福的負擔”。
“華為生態”VS“傳統車企”:一場降維打擊
在華為的“造車”邏輯里,藏著更深的謀略。與傳統車企“一品牌通吃”不同,華為選擇用不同“界”切割市場:
問界打頭陣,立住智能化標桿
智界攻年輕人,主推黑科技
享界搶BBA客戶,挖行政市場
尊界對標邁巴赫,試水超豪華
傲界正面剛別克GL8,爭奪家用MPV
這種“散彈槍”式打法,讓每個細分市場的守城者都如芒在背。某合資品牌營銷總監私下抱怨:“他們每出一個‘界’,我們就得重新做競品分析,現在團隊都快神經衰弱了。”
更讓傳統車企焦慮的是華為的生態捆綁。網友@科技宅小明做過測試:用華為手機解鎖智界S7,車載系統自動同步日程;戴著華為手表坐進問界M9,座椅自動調節到健康坐姿;就連家里的鴻蒙空調,都能通過車機提前啟動。這種“恐怖”的互聯體驗,正在重塑消費者對汽車的認知——當汽車變成“帶輪子的智能手機”,傳統車企的發動機優勢突然成了屠龍術。
盟友變對手?藏在合作協議里的火藥味
看似風光無限的“界字輩”聯盟,實則暗流涌動。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最近一次公開演講,特意強調:“深藍品牌絕不會改名叫‘X界’。”而廣汽被曝終止與華為HI模式合作時,內部人士直言:“我們要做自己的大腦,不想當手腳。”
這種微妙關系在供應鏈上體現得更赤裸。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曾在閉門會議上發火:“華為車BU的人天天在電池廠轉悠,他們到底想干什么?”據知情人士透露,華為正在秘密研發CTC(電池底盤一體化)技術,直指寧德時代命門。
就連最親密的伙伴賽力斯,也在悄悄“留后路”。其最新招聘信息顯示,正在高薪挖角智能駕駛算法工程師,崗位要求里赫然寫著“有獨立研發經驗者優先”。網友調侃:“原來‘界’字背后,寫滿了‘備胎’的自我修養。”
“華為模式”能走多遠?行業集體求解
面對華為的狂飆突進,清華大學汽車產業研究院院長趙福全指出:“‘五界’戰略本質上是用互聯網思維顛覆制造業,就像當年iPhone重新定義手機。”但這種模式面臨三重考驗:
品控危機:問界M7被曝出座椅塌陷問題,智界S9遭投訴車機卡頓
渠道沖突:華為門店銷售多品牌導致內耗,有消費者投訴“推銷話術混亂”
盟友反水:已有兩家合作車企被曝尋求其他技術供應商
不過,華為似乎早有預案。余承東在內部信中強調:“未來三年,我們要讓每個‘界’都具備獨立作戰能力。”據供應鏈消息,華為正在籌建汽車子集團,計劃將車BU整體估值推向5000億。
結語:當汽車產業進入“拼圖時代”
回看華為“五界”布局,像極了智能手機混戰初期——小米用性價比橫掃千軍,OV靠渠道穩扎穩打,華為則用Mate系列撕開高端缺口。如今在汽車領域,同樣的劇本正在重演,只是籌碼放大了一百倍。
對于消費者,“五界”意味著更多選擇;對于行業,這或許是一場倒逼創新的颶風。正如網友@時代觀察者所說:“當BBA開始研究怎么造‘界’,當新勢力忙著改英文名,這個時代真的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