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實驗室里,可以看到人形機器人的迭代“成長”,面對面在這里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喬紅進行了專訪。
記者:踹它也是可以是吧,多大勁都可以,我可是練過的。
喬紅:調了幾步就穩住了。
這是Q系列機器人中的Q5人形機器人,外形設計獨特,腿部強壯有力,有著出色的穩定性和承重能力。
記者:它現在主要能干什么工作?
喬紅:希望它既能當工人也可以當農民。在工廠里面可以干活,也可以到外面去摘水果,也可以救火。
2025年開年伊始,機器人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它們掌握了更多人類的技能,它們跳舞、表演武術,踢足球,激發人們想象未來:機器人何時走進人類的生活,走進養老院、病房,乃至人們的客廳和廚房?
記者:當我們都在關注機器人要怎么樣才能有更多武藝的時候,你關心什么?
喬紅:因為我是研究機器人的,從本科開始就跟機器人有關,所以當ChatGPT或者這種通用的大模型開始的時候,我們就會考慮機器人能不能通用,而且它一定是給整個社會服務的,它不可能說大模型是通用的,機器人還是散的。
記者:它要具備什么樣的功能才算是通用了?
喬紅:所有這些事都能做,可以代替工人也可以代替農民,它可以在工業上做完事情,然后又到農業去采摘。
記者:你去年說2024年,會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產業化爆發的元年。
喬紅:這是大家一致認為的,現在實際上很多技術已經慢慢成熟了,但是它能不能真正地批量化生產,沒有達到那種穩定性和高精度、高性能、高速度,距離代替工人工作還是有距離的。
記者:現在我們人形機器人,無論是創新也好還是科研也好,處在什么樣的階段?
喬紅:我覺得大家還要面臨很多的挑戰。大數據給你的結果,你不能完全相信,你就會感到還要人在里面檢查,它只是給你一個提示,不是最終的結論。人形機器人也是,如果說它現在還是做得這么不穩,它還僅僅就是人類一個新的伙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走到了大家能夠接納,能夠依賴,能夠信任,才能說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