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型如今普遍標配動能回收系統,這一技術不僅旨在提升車輛能效,還力求平衡駕駛體驗。制造商們為滿足不同用戶的偏好,設計了多檔位動能回收調節,甚至提供全關選項,以模擬傳統燃油車的駕駛感受,避免松油門時的拖曳不適。
首先,讓我們聚焦于高速行駛場景。以奧迪e-tron為例,當它以120km/h的速度駛入服務區并完全剎停時,盡管車輛總動能高達0.473 kWh,但由于高速路上剎車使用頻率低,動能回收效果并不顯著。即便回收效率高達80%,也只能回收0.38 kWh的電能。若行駛100公里,中途??績纱?,相比僅依賴摩擦制動,可節省0.76 kWh電量,對于整體能耗而言,影響微乎其微。
然而,在市區駕駛中,動能回收的價值便凸顯出來。以48km/h的速度行駛,每次剎停可回收0.061 kWh電量。若在城市中行駛100公里,頻繁剎停可達100次,總計節省6.1 kWh電量,相當于增加了約33公里的續航里程,這對于百公里耗電量為18度的車輛而言,無疑是一筆不小的能量回收。
高海拔山區的駕駛則是動能回收的另一大用武之地。以派克峰為例,一輛2900kg的奧迪e-tron 55在下山30公里的行程中,通過回收勢能,可額外獲得10.07 kWh的電量,這足以在平坦道路上行駛約50公里。在高海拔地區,車輛勢能大,剎車壓力大,動能回收不僅減輕了剎車系統的負擔,還顯著提升了能效。
相比之下,在低海拔山路駕駛時,雖然動能回收的電量不如高海拔地區那么可觀,但仍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例如,在一段16.4公里的村鎮穿行測試中,起點海拔650米,終點125米,通過回收勢能,車輛可額外獲得1.3 kWh電量,增加了約6.8公里的續航里程。
關于日常駕駛中動能回收的使用,建議根據具體場景和個人喜好進行調節。在市區頻繁停車的情況下,開啟動能回收能有效增加續航,但重度回收模式下的拖曳感可能會影響駕駛體驗和乘客舒適度,因此輕度回收模式更為適宜。而在高海拔山區行駛時,則建議提高回收力度,以減輕剎車系統壓力,提升安全性。
動能回收技術在不同駕駛場景下的表現各異,用戶應根據實際需求靈活調整回收力度,以達到能效與駕駛體驗的最佳平衡。對于動能回收的輕度或重度選擇,歡迎廣大車主分享您的看法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