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的“暗度陳倉”究竟是戰略突圍,還是自相矛盾的困局?其以“智駕平權”之名,將高階智駕下放至7萬元車型,看似顛覆行業規則,但這一激進策略是否隱含三重隱憂?
首先,低價普及智駕是否透支技術紅利?
比亞迪通過規模化將激光雷達成本壓至200美元,將城市NOA功能與20萬元價格錨定,但消費者對“低價智駕”的信任度存疑。若技術成熟度不足,頻繁事故可能反噬品牌聲譽,馬斯克曾嘲諷其智能化滯后,如今余承東亦質疑其“湊合能用”的定位。規模化攤薄成本固然可行,但若犧牲體驗,“平權”是否淪為營銷話術?
其次,高端化依賴硬件堆砌能否突破品牌瓶頸?
比亞迪在20萬元以上市場份額不足7%,騰勢子品牌銷量疲軟,卻將主品牌頂配車型搭載與騰勢同級的智駕系統。此舉雖試圖模糊品牌界限,但消費者能否接受“價格屠夫”一夜變身“技術貴族”?李想直言“20萬以下無高端”,比亞迪強行上探是否違背市場認知?
最后,研發投入激增能否兌現技術護城河?
比亞迪單季研發費用超百億,但毛利率已現下行趨勢。當特斯拉、理想以更低研發強度實現更高單車毛利時,比亞迪的“軍備競賽”是否陷入邊際效益遞減?其宣稱的“數據訓練優勢”(日訓練7200萬公里)若無法轉化為實際體驗提升,巨額投入或成財務黑洞。
歸根結底,比亞迪的“暗度陳倉”本質是試圖用規模換時間,但智能化與高端化需長期技術沉淀與品牌重塑。若二者皆求速成,恐陷“既要又要”的陷阱。低價智駕拉低品牌心智,高端突圍又受制于技術公信力。這場豪賭,究竟是王傳福的深謀遠慮,還是新能源內卷下的無奈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