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汽車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各大車企紛紛亮出殺手锏,但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在競爭路徑上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勢。近年來,新能源汽車領域尤為突出的是智能駕駛技術的競相角逐。春節的余溫尚未散去,比亞迪、吉利、奇瑞等品牌已迫不及待地宣布,將高階智能駕駛技術全面融入旗下車型,標志著續航與油耗的傳統較量已逐漸淡出舞臺,一個全新的競爭時代悄然來臨。
面對這一趨勢,不少消費者提出疑問:既然燃油車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有所下滑,為何不給燃油車也裝上智能駕駛系統,以提升其價值,縮小與新能源汽車在科技層面的差距?這一想法雖好,但實際操作起來,燃油車要實現高階智能駕駛,面臨著巨大的技術挑戰。
從燃油車的基本構造來看,其核心在于發動機、變速箱至車輪的動力傳輸系統,其中發動機與變速箱均配備有控制電腦。然而,燃油車的主體結構仍為機械式,這對于高階智能駕駛而言,缺乏必要的基礎支撐。高階智能駕駛系統對動力的即時響應要求極高,需要動力系統與智能駕駛指令無縫對接,實現快速、準確的動作執行。
相比之下,電驅動車型在這一方面展現出明顯優勢。智能駕駛系統發出指令后,通過整車域控制,直接轉化為車輪的動作,幾乎不存在延遲。這是因為新能源汽車,如增程式電動車、純電動車等,大多沒有復雜的變速箱結構,智能駕駛信號一旦產生,車輪便能迅速響應,做出最符合當前路況的動作。
而燃油車則不然,智能駕駛系統發出的指令需先傳遞至發動機,發動機調整轉速后,變速箱才能響應進行換擋,再通過機械結構傳遞至車輪。這一過程不僅耗時較長,且在緊急變道、快速避險等高階智能駕駛場景下,燃油車的動力系統難以達到電驅動車型的快速響應水平,這成為制約燃油車智能駕駛發展的關鍵因素。
目前,盡管部分燃油車已配備了L2級駕駛輔助系統,如車道保持、自適應巡航和主動剎車等功能,但這些功能對動力系統響應速度的要求相對較低。若要進一步升級至更高階的智能駕駛系統,燃油車面臨的技術難題幾乎難以逾越。可以說,燃油車的機械式結構,尤其是變速箱的存在,成為其與電驅動車型在智能駕駛領域拉開差距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