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汽車產業加速向智能化、電動化轉型,行業競爭已從傳統的性能參數比拼,轉向以智能駕駛為核心的技術生態競逐。2025年3月以來,以吉利、小鵬、比亞迪為代表的車企密集發布新一代智駕技術,疊加政策端對“智能網聯汽車”的戰略支持,行業迎來新一輪增長動能。
一、智駕平權加速行業洗牌,吉利銀河領跑安全普惠
技術普惠化推動行業格局重塑
2025年3月,吉利銀河發布“千里浩瀚”高階智駕系統,提出“安全平權”理念。該系統覆蓋H1至H9五大層級,最低算力100TOPS,最高支持L3級自動駕駛。其中,H1層級方案已搭載于銀河星耀8和全新E8等走量車型,起售價下探至14.98萬元。此舉標志著智駕技術從高端車型向主流市場普及,推動行業競爭進入“普惠化”新階段。
車企競逐“智駕平權”
除吉利外,比亞迪、廣汽埃安等企業同步加碼。比亞迪全系標配“天神之眼”智駕系統,覆蓋10萬元以下至20萬元以上車型;廣汽埃安推出12.88萬元激光雷達車型,首次將高階智駕下沉至12萬元級市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數據顯示,2025年乘用車NOA功能滲透率預計達20%,較2024年翻倍。技術的規模化應用推動邊際成本快速下降,智能化正從高端配置轉變為大眾化剛需。
安全與生態成競爭關鍵
吉利通過星睿智算中心2.0和30顆在軌衛星網絡,構建“天地一體”安全預警能力;小鵬G9升級66項功能,全系標配純視覺AI智駕。車企在“智駕平權”基礎上,進一步聚焦安全冗余與生態閉環,例如東風日產聯合華為、Momenta分攻智能座艙與自動駕駛,試圖通過差異化合作搶占技術制高點。
二、政策定調“智能終端”定位,行業邁入生態競爭
政策驅動智能網聯升維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定位為“新一代智能終端”,并要求“大力發展智能終端及智能制造裝備”。與此前“鞏固擴大”的表述相比,政策導向從規模擴張轉向技術縱深。工信部同步出臺新規,要求車企規范智駕宣傳,強化數據安全與OTA管理,為行業劃定高質量發展路徑。
市場擴容與結構升級并行
政策利好下,汽車消費潛力持續釋放。商務部數據顯示,2025年1-3月汽車置換更新補貼申請超100萬份;乘聯會統計,2月乘用車零售139.7萬輛,同比增長26%。與此同時,智能化配置成核心驅動力。以問界M8、理想i8為代表的高端新能源車型密集入市,價格上探至40萬元區間,推動行業向“智能移動空間”轉型。
全產業鏈協同突破“卡脖子”環節
在政策引導下,芯片、算法、能源等關鍵領域國產替代加速。吉利與DeepSeek合作開發多模態大模型,比亞迪完成433億港元H股配售,創近十年全球汽車行業紀錄,資金將投向固態電池、車規級芯片等前沿領域。目前,國內車企L2+級智駕搭載率超50%,星環圖靈等自研芯片逐步量產,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顯著增強。
結語
從吉利“千里浩瀚”的落地到政策對智能終端的定調,2025年汽車行業正經歷從“交通工具”向“智能空間”的范式轉變。在技術普惠與政策支持的雙重驅動下,行業洗牌加速,具備全棧自研能力與生態整合力的企業有望主導下一階段競爭。隨著智駕成本下探與法規體系完善,中國汽車產業或將在全球智能化浪潮中占據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