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始終是女性議題生發和文藝創新的先鋒陣地。從王安憶、奚美娟到朱潔靜、柳鳴,從袁雪芬、陳薪伊到邵藝輝、周可,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文藝工作者在這里生長、出發、閃耀。開放多元、兼容并包的城市文化,不僅給予女性文藝工作者以自由發展的舞臺,更是她們創造性思維的源泉,同時也以她們的作品和表達,參與塑造著這座城市的品格。她們以上海為支撐,以文藝為舟楫,引領著我們駛向更為遼闊、更為和諧的文明海洋。
在第115個國際勞動婦女節來臨之際,澎湃新聞上海文藝推出“伊的藝術”專題,從文學、影視、戲劇、舞蹈、古典樂、音樂劇、脫口秀、藝術展覽等8個領域,集中呈現近年來上海女性文藝面貌,向全體女性文藝工作者致敬,向她們杰出的工作致敬,向始終致力于各個領域的性別平等,消除偏見和歧視,致力于加深文明圖景的所有行動者、發聲者、擁護者,致以深深的敬意。
作為無國界的語言,音樂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是精神文明和文化藝術中的重要板塊。在上海,在音樂領域,不管是藝術管理,執棒指揮,或是一線創作,女性的貢獻都越來越突出。她們以智慧和堅韌塑造著獨特的城市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奏響中國女性音樂人的嘹亮樂章。
指揮張潔敏
“當家人”天團
場館和院團無疑是當下文藝生活的主力軍。重量級的音樂活動,包括音樂會、歌劇、音樂節和賽事等,大多在演出場館舉辦。上海的數支院團,如上海交響樂團、上海芭蕾舞團和上海民族樂團的演出季及延伸品牌活動,都確立起了這座城市原生文藝演出的格局,滿足社會大眾常態化的精神文明需求。
在這座日新月異的亞洲大都會,場館和院團“當家人”中的女性不僅占據半壁江山,更是豪華主力陣容: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上海芭蕾舞團團長季萍萍、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總經理雷雯,上海城市交響樂團團長曹小夏、上海歌舞團團長王延,等等。
盡管每家場館和院團涉及的側重面有所不同,主推的拳頭產品亦各有千秋,但它們都在“女當家”的管理下煥發勃勃生機,提升都市文藝生活的多樣化和多元化,同時致力于文化平權,讓盡可能多的社會群體接觸到優質的文藝產出。
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
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
作為中國第一家國際型高等級現代化劇院,上海大劇院的場館建設和運營極具代表性,反映出其當家人的運作理念。2014年擔任“一把手”以來,總經理張笑丁著力于國際交流,品牌建設,惠民工程和原創扶持這四方面。她策劃推出了“世界著名交響樂團系列”、“世界著名芭蕾舞團系列”等多個精品項目,同時主持藝教品牌“上海大劇院藝術課堂”和“藝術開放日”,讓藝術惠及更多受眾。她也積極主抓原創力量,2019年籌劃建立上海大劇院創制中心,推動原創舞臺劇的孵化和創作人才培養,出品制作的昆曲、舞劇和音樂劇等既叫好又叫座,獲得票房和口碑的雙向認可。
場館的運營自然離不開本地演出單位的加持。作為中國乃至亞洲歷史最悠久的交響樂團之一,周平是這支百年老團的第一位女當家。上任后,她和音樂總監余隆高度默契,行政領導和藝術領導擰成一股繩。她先后牽頭組建演出推廣部、教育拓展組及品牌中心,全力推進樂團職業化打造,樂團由此進入璀璨發展期。品牌塑造方面,斯特恩小提琴比賽奠定了中國國際音樂賽事的高度。普及大眾方面,“盲盒音樂會”和“音樂地圖課堂”傳遞的信息與年輕群體關注的熱點高度匹配。原創委約方面,《中國廚房》和《時間之輪》等新作都展現出嚴肅音樂輕松詼諧的一面。
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
上海交響樂團首席柳鳴
百年老團的另一位女性生力軍是一位新星。柳鳴是上海交響樂團最年輕的首席之一。她于2020年9月上任樂隊首席,肩負起樂團中僅次于指揮的藝術領導崗位。作為小提琴家,她在樂隊演奏、重奏和獨奏方面齊頭并進。她以獨奏家身份與指揮家梵志登合作;與小提琴家吉爾·沙漢姆同臺演出室內樂;舉辦“猶太的回響”獨奏音樂會追尋上海的歷史文化地貌。這些都是這位“90”后小提琴家全面精進的生動寫照。
交響樂團起源于歐洲,民樂團是中國原生的交響樂團,上海民族樂團是民樂團中的“扛把子”,這自然離不開團長羅小慈的悉心看護。身為古箏演奏家,羅小慈從民族音樂藝術規律的本源出發,排創出一系列具有創新意識的劇目,包括多媒體音樂現場《梔子花開了》和《云之上——讓聽覺從東方出發》等。她還與另一位女性領導力代表,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一起,以場團合作模式推出駐場音樂會《海上生民樂》,突破百場紀錄。此外,羅小慈積極擁抱最新科技,主題音樂會《零·壹|中國色》在民族管弦樂界率先啟用人工智能作曲,守正創新的同時拓展音樂創作的前沿。
國務院《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明確提出,“促進性別平等和女性全面發展,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可見提升女性地位是實現社會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從滬上文藝院團領導崗位女性的蔚然成風就可看出,上海無愧為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
指揮領域的“破壁人”
無論是交響樂團還是民族樂團,它們的藝術領導都是指揮。指揮和交響樂團一樣源自四百多年前的歐洲,也和很多歷史沿襲一樣帶有強烈的男性標簽。古往今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指揮臺都由男性一統天下,女性鳳毛麟角。這也正是為什么,女性指揮家引人入勝的故事總能吸引到好萊塢不止一次的關注。
放眼全球,前不久剛剛隨費城交響樂團進行中國巡演的馬琳·阿爾索普是當今女指揮家中的佼佼者。但即便是這樣一位如日中天,馳騁舞臺將近半個世紀的女指揮家,也只是在她將近古稀之年,于2月19日首度指揮樂團之林中的“無冕之王”柏林愛樂樂團,演出了布萊特·迪恩、科普蘭和維拉-羅伯斯的作品。可見,對于在金字塔頂端的樂團,指揮臺上的女性依舊寥若晨星。
在上海,較之男性,中青年一代的女指揮盡管不在數量上占優,但卻均勻分布在西洋管弦樂、民族管弦樂和合唱的指揮臺上,覆蓋到指揮學的方方面面,張潔敏和彭菲這兩位駐團指揮皆為中堅力量。
上海交響樂團的駐團指揮張潔敏
張潔敏是上海交響樂團的駐團指揮,可謂是中國同輩女指揮家中的“一姐”,這自然源于她廣泛的國際履歷,在意大利、法國、土耳其、西班牙和波羅的海三國都指揮過當地一線樂團,也來自她歌劇和交響樂指揮齊頭并進,全面開花的能力。她在自己的工作單位得到充分尊重。2024年9月6日,上海交響樂團迎來建團145周年暨上海交響音樂廳十周年音樂會。張潔敏便與在樂團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印記的三位男性同行余隆、曹鵬、侯潤宇一起,輪流上臺執棒,見證歷史。
上海民族樂團駐團指揮彭菲
彭菲是上海乃至全國民族管弦樂領域女指揮的“領頭羊”。作為上海民族樂團駐團指揮,彭菲是典型的學霸,握有哲學博士學位。進入上海民族樂團工作后,她深受重用,指揮樂團推出的一系列主題音樂會,廣赴中國香港、澳門和臺灣指揮當地的樂團。除了民樂團,她是一位“全才”,兼修西洋管弦樂,與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青島交響樂團、四川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和貴陽交響樂團等都合作過。
兩位中青年女指揮扛起旗幟,激勵著年輕一代。不少青年女指揮活躍在高校,教書育人,傳播音樂美育的同時亦上臺執棒,揮灑青春與熱血。
王伊達是位女高音,也是合唱指揮,現任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聲樂專業教研組長。她本科畢業于同濟大學,后赴德國留學,在巴赫的合唱作品和普賽爾的歌劇中都演唱過主要角色。投身合唱指揮的她在上海身兼數個合唱團的常任指揮,帶領合唱團在全國各類展演活動中及市級合唱比賽中獲獎。她是指揮界極少數在上海音樂學院體系外培養而出的指揮人才。
合唱指揮王伊達
卡得麗婭·庫爾班
專業音樂院校是培養音樂行業才俊尤其是創作型、理論型和表演型人才的高地。1988年出生于烏魯木齊的卡得麗婭·庫爾班是上海音樂學院樂隊指揮專業的碩士研究生。2017年碩士畢業后,她回到故鄉,在新疆愛樂樂團擔任指揮,后就職于新疆藝術學院音樂系從教。她始終牽掛著上海的音樂文化,希望為上海的藝術美育貢獻心力。2019年,她進入同濟大學,現任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表演系教師和管弦教研室組長,負責學生管弦樂團的排練和演出。除了日常教學,她的指揮足跡遍及美國巴爾的摩室內樂團、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貴陽交響樂團、青島交響樂團、四川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四川愛樂樂團,陜西愛樂樂團和甘肅省歌舞劇院交響樂團等,是同齡指揮巾幗中的驕傲。
搞一種很新的東西的作曲新星
藝術管理是為了提升演出品質,擴大受眾群體,院團演出的音樂需要有創作者。作曲家是音樂歷史的實際推動者,他們的作品是音樂產業鏈的第一環。文藝創作始終是藝文生態中最重要的環節。
然而女性作曲家可能是比女性指揮家更為罕見。在西方以早期音樂為起點的近千年變遷中,流傳至今的女性作曲家屈指可數,簡直不可思議。雖然音樂史上有著像范妮·門德爾松和克拉拉·舒曼那樣極富才氣的作曲,但或是礙于歷史橫加于女性創造力的枷鎖,或是彼時意識形態對婦女社會角色的局限,她們的才氣即便得到驗證,也未得充分發揮;她們的作品即便得到認可,也少有演出機會;她們的地位即便得到確立,也難以撼動由男性作曲家作品匯集而成的音樂歷史長河。
恩格斯在其1884年出版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寫道:“女性的解放程度是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這位共產主義先賢準確地預判到現代音樂的到來對女性角色的翻轉。古典音樂進入二十世紀,邁入現代音樂范疇后,套在女性創造力上的枷鎖隨著社會形態的進步而瓦解。這也正是為什么,現代音樂的舞臺上往往能聽到女性作曲的聲音,而且女性在音樂創作取得的成就宛若貝多芬和瓦格納一般不可估量。
由上海音樂學院主辦的上海當代音樂節是一個絕佳的例子。2023至24年,音樂節平臺上出現了三位女性作曲家的管弦樂作品,分別由陳銀淑、薩莉亞赫和古拜杜林納所著,這三位均為當今作曲家的“頭部”。與之類似,上海交響樂團也曾委約過王斐南創作,為她舉辦過專場音樂會。
上海不僅頻頻演出女性作曲家的作品,也培養出多位杰出的女性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便是她們的搖籃和港灣。
作曲家居文沛
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居文沛不失為典型代表。這位從上海音樂學院附小、附中一直就讀到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的作曲家,笑稱自己是不折不扣的“上音制造”。她有著高產、全面且獲譽頗豐的創作生涯,寫作領域橫跨管弦樂、歌劇和情景音樂,用音樂為話劇、電視劇和電影里的革命先烈塑造出偉岸光輝的英雄形象。由她創作音樂的電影《古?軍號》是其代表作。2019年上映的《古田軍號》由陳力執導,屬“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優秀國產新片展映”七部重點影片之一。該片于2019年斬獲第15屆“五個一工程”獎特別獎、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2023年再獲第十八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電影音樂獎。居文沛憑借這三項大獎的加持做到了國內影視配樂創作的“天花板”。她在教學方面同樣成果頗豐,指導的學生在30多個國際作曲比賽中獲百余項大獎。
無論是藝術管理者、指揮家還是作曲家,女性似乎有著獨特的魔法,能夠挖掘到更多的潛在群體欣賞、關注并熱愛自己從事的藝術。她們勇于打破邊界,創造力、執行力和親和力俱佳。影視音樂如是,為F1賽事策劃音樂會也如是。
作曲家王瑞奇
作曲家王瑞奇是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她的音樂蒼勁有力,高風峻節,細膩飽滿,2023年的《秦簡春秋——為琵琶與交響樂隊而作》和2024年的《躍龍門——為琵琶與交響樂隊而作》均為代表作,作品風格與人們經常給女性作曲貼上“柔美舒展”的標簽相去甚遠。
雖就職于高校,但她一直致力于推介嚴肅音樂,推廣古典音樂,為現代音樂謀求更為廣闊的展演空間。三月下旬,時值上海舉辦一級方程式賽車大獎賽,她擔任音樂總監,甄選八部作品,搭建演出班底,即將現身上海久事主辦的大獎賽音樂狂歡活動。在由清一色現役男車手組成的一級方程式賽車現場,能夠出現一位女性作曲家策劃的音樂會,與呼嘯而過的賽車相映成趣,恰是王瑞奇開足腦筋破圈而出的敏銳和奇思。
現代社會學認為,女性地位提升與社會發展有著緊密聯系。女性地位的提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是社會先進形態的標志。社會形態越是先進,女性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為豐富多元。
上海的音樂行業中,女性力量堪為中堅。她們中的有些坦言,在工作中并沒有突出自己是女性,也沒有被他人當作女性特殊對待。她們因自己的學識、膽魄、才氣和魅力發光發熱于滬上音樂界,獨當一面,創意迭出,無關性別,不問出身。從“婦女解放”到“同工同酬”,也許“唯才是用”才是這座城市最為華美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