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硝煙彌漫,車企們紛紛將“全系標配智駕”作為賣點。比亞迪“天神之眼”、長安“天樞智駕”相繼登場,甚至10萬元級車型也號稱“L2.999級輔助駕駛”。然而,一場場事故卻將行業推上風口浪尖:某新勢力車型誤判障礙物撞上護欄,某品牌高速NOA突然退出導致追尾……消費者開始質疑:智駕普及的背后,安全是否被選擇性忽略?
吉利卻在此時提出“安全平權”,宣稱要讓“智駕安全”不再是高價車型的專屬。憑借23.5 EFLOPS算力(中國第一、全球第二)、750萬輛L2級智駕車輛數據、30顆在軌衛星的“天眼”系統,吉利試圖重新定義智駕安全的標準。這究竟是營銷話術,還是技術革命?
一、安全平權的底氣:全域AI布局與數據“護城河”
1. 算力碾壓:23.5EFLOPS背后的“智能大腦”
算力是智駕安全的底層支撐。吉利聯合階躍星辰、千里科技等成立“智能汽車算力聯盟”,打造星睿智算中心2.0,綜合算力達23.5 EFLOPS——相當于每秒執行23.5億億次運算。這是什么概念?華為算力約10 EFLOPS,特斯拉Dojo超算中心理論峰值約100 EFLOPS(實際應用未完全落地)。吉利以集中式算力架構,將數據處理效率提升30倍,訓練一次復雜場景模型僅需3小時,而行業平均需90小時。
2. 數據實戰:750萬輛車、百億公里的“經驗值”
智駕系統的可靠性,取決于“見過多少極端場景”。吉利擁有750萬輛搭載L2級智駕的車輛,累計行駛數據超百億公里,覆蓋中國全境99%的道路類型。更關鍵的是,其自研的AI-Drive大模型能每小時生成“萬公里級”虛擬極端場景(如暴雨夜間的山區落石、無標線鄉道突然竄出的動物),結合真實數據訓練,讓系統決策失誤率降低至0.001%。
3. 衛星“天眼”:30顆衛星預判風險,提前15分鐘預警
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已部署30顆低軌衛星,可24小時覆蓋全球90%區域。當車輛途經易發泥石流路段時,衛星數據能提前15分鐘預警;若遭遇通訊中斷,系統自動切換衛星信道,確保智駕功能不“失聯”。這一技術已應用于西藏無人區救援,響應時間從6小時縮短至1.5小時。
二、安全不是口號:從硬件冗余到AI決策的“三重防線”
1. 硬件冗余:L3級架構的“雙保險”
吉利千里浩瀚H9方案采用全冗余設計:雙Thor U芯片(算力超1000TOPS)、雙制動系統、雙電源模塊。即便主系統故障,備份系統可在0.1秒內接管,遠超行業平均的0.5秒反應時間。2024年NOA沙盒測試中,吉利以99.7%的通過率率先“出盒”,尤其在“鬼探頭”“夜間逆光”等極端場景下表現遠超競品。
2. AI決策:從“規則編程”到“類人思維”
傳統智駕依賴工程師預設規則(如“距離前車50米時減速”),但現實路況千變萬化。吉利通過DeepSeek R1大模型與星睿垂類模型的融合,讓系統具備“場景理解”能力。例如:
● 模糊指令處理:用戶說“我有點困”,系統自動調低空調溫度、播放提神音樂,并建議最近服務區;
● 風險預判:探測到前方卡車散落貨物,提前200米變道避讓,而非緊急剎車。
3. 安全平權:從豪車到燃油車的“技術下沉”
吉利拒絕“一刀切”標配高階智駕,而是推出H1至H9五大層級方案,覆蓋8萬至30萬元車型。即便是入門級H1(搭載于10萬元級銀河E8),也標配AEB自動緊急制動(支持120km/h剎停)和APA自動泊車。更顛覆的是,吉利中國星燃油車也將逐步搭載千里浩瀚,打破“電動車專屬智駕”的潛規則。
三、行業啟示:安全平權背后的“生態戰爭”
1. 重新定義車企角色:從造車到造“智能體”
吉利已不再滿足于“交通工具制造商”的定位。其與千里科技聯合開發的Agent OS座艙系統,能通過AI學習用戶習慣,主動規劃行程、預約充電樁甚至代客泊車。這種“類人”交互的背后,是23.5EFLOPS算力與百億公里數據的深度支撐。
2. 商業裂變:從賣車到賣“安全服務”
● 車險革命:平安保險推出“智駕數據折扣”,使用吉利智駕系統的車主保費降低12%;
● 救援聯盟:吉利聯合全國2000家4S店,搭建衛星聯網救援體系,偏遠地區拖車響應時間縮短60%。
3. 行業洗牌:淘汰“硬件內卷”,擁抱“數據閉環”
當友商還在比拼激光雷達數量時,吉利用數據證明:4顆攝像頭+1個毫米波雷達的方案(H1層級),借助AI大模型優化,性能堪比8顆攝像頭+3激光雷達的競品。這種“數據驅動”模式,或將終結“堆料式智駕”的無效競爭。
“硬件內卷”,擁抱“數據閉環”
當友商還在比拼激光雷達數量時,吉利用數據證明:4顆攝像頭+1個毫米波雷達的方案(H1層級),借助AI大模型優化,性能堪比8顆攝像頭+3激光雷達的競品。這種“數據驅動”模式,或將終結“堆料式智駕”的無效競爭。
結語:安全平權不是終點,而是智能出行的底線
截至2025年3月,吉利智駕系統已助力用戶避免潛在事故超120萬次,相當于每3分鐘挽救一條生命。當行業沉迷于“期貨式技術”和參數營銷時,吉利用23.5EFLOPS算力、750萬輛車數據和30顆衛星,構筑起一道真實的安全防線。
正如一位吉利車主所言:“以前覺得智駕是炫技,現在發現它是隱形的安全帶。”或許,這才是智能汽車本該有的樣子——不追求讓車變得更“聰明”,而是讓出行回歸最本質的需求:安心出發,平安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