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會取代教師嗎?”“如何讓AI真正服務于課堂、賦能教師專業成長?”“學生用Deepseek寫作業,要管么?”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態。在2025年南京市教育科研工作會議上,一線老師、專家結合日常工作,討論熱烈。
AI介入教育,課堂會更有趣、更高效么?
現場,南師附中新城小學校長趙梓如和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教師何歡歡分別分享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教學的教師角色升級》《AI輔助下的備課與微課制作》的主題發言,為大家打開了AI與教育融合的新視野。
據趙梓如介紹,deepseek在教學中的應用,一線老師用得比較多的是搜集和整理資料和趣味互動。比如整理書單,當你提出具體細致的要求,deepseek會幫你開出一系列符合要求的書單。在日常管理中,老師們用deepseek來寫程序,開發了“早讀種小樹”“安靜種小花”這樣的游戲互動。當同學們大聲早讀時,屏幕會感知音量種出樹來,提高同學們早讀的興趣和沉浸式學習的專注度。當你想要實現一些個性化的精準教學的時候,當你的教學設計遇到瓶頸的時候,你都可以借助AI來破局。她說:“人工智能時代,老師要升級角色:做資源的主動激活者,解鎖更多有價值的落地場景;做教育語義的翻譯者,促發人機協同深度思考;做理性的協同者,以價值思辨守護教育本質。”
當AI介入教育,如何服務于課堂、賦能教師專業成長?趙梓如認為,首先要鼓勵一線老師使用人工智能,同時挖掘更多教育場景。“比如當你面對一個班近40個認知水平有參差的孩子時,你想要實現一些個性化的精準性教學,可以借助AI,把它作為一個破困局的工具。”
AI+教育如何更好地落地?南京市教科所副所長奚松說,可以通過課題的研究來引領學校做好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不能簡單的把人工智能平臺和教學內容結合,而是要通過研究的方式,把人工智能和課堂教學有機地融合起來。就如在分享的過程中,有老師講到,你直接問AI問題,它提供出來的一些建議或者內容,和教學還是有差距的。這就需要我們通過科研的方式引導教師,怎么樣把人工智能和教育教學有機融合起來,怎么用人工智能的方式產生更優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地提高學習效率。”
“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教師?”面對記者的發問,奚松堅定地說:“絕對不可能!”他分析說:“因為教師有他的專業素養,有專業技能。人工智能只是提供一種參考,或者是一種思路。而需要教師在通過人工智能,打開一些思路,借鑒一些好的建議,和我們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進行融合。”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長陳尚軍表示,人工智能正重塑教育形態,必須主動擁抱變革,搶占未來教育制高點。“一是推動教育+AI的深度融合,鼓勵學校探索人工智能在個性化學習、精準教學、智能評價等場景的應用。二是提升師生智能素養,大力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讓教師懂技術、會應用;讓學生具備與AI協作的能力。三是在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繼續呵護學生心理健康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探索適合南京特點的育人模式。”
如何更高站位、更接地氣?“先手棋”和“動力源”要碼準
現場,《南京教育文庫(第三輯)》舉行了發布儀式。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黨總支書記余穎、南京市科利華中學王躍平老師和南京市中華中學卞姍姍老師三位作為作者代表發表了感言。
“我看了一下我的淘寶記錄,買了30多本書。在這幾個月的寫稿過程當中,我同步又讀了30多本書。回想這樣的一段生命經歷,特別感謝我的同伴和導師。每天的日子可以很潦草地過,每天的日子也可以很痛苦很掙扎深刻地過。當然,這種痛苦掙扎最后一定是愉悅和成長。”余穎說。
王躍平用“一杯茶、一盞燈、一座橋”三個比喻,向大家匯報這本書的初心。一杯茶:用真實問題泡出閱讀的“回甘”;一盞燈:三種課型照亮整本書閱讀的“立體地圖”;一座橋:學程設計聯結“書內外”的風景。“我們嘗試讓閱讀像‘泡茶’——用學生的真問題做‘沸水’,激發思考的香氣。閱讀是很私密的事,我們怎么知道學生讀了沒有?讀得怎樣?讓他們提問是很好的方法。”王躍平說,“這本書不是一個句號,而是一串省略號,有了一種追尋的勇氣,生命便永遠年輕。”
“過去一年,我們以‘服務決策’為綱,以‘扎根一線’為要,構建起教育智庫研究、數據平臺支撐、基層實踐驗證三位一體的科研服務體系,推動了科研成果轉化為政策工具,促進了科研成果落地于一線教學。新起點上,在南京市委教育工委、南京市教育局的領導下,南京市教科所將以更前瞻的視野把握教育規律,以更務實的作風破解教育難題,讓教育科研真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現場,南京市教科所所長劉大偉以《南京教育科研:助力教育強市建設》為題,對2024年全市教育科研工作進行總結,對2025年進一步深耕基層服務,激發實踐創新新動能,推動教育科研成果在一線落地生根等工作進行了部署。
當前,人口結構變遷與人工智能革命交織,教育發展面臨“質量躍升”與“模式創新”的雙重挑戰。劉大偉表示,2025年,南京市教科所將進一步聚焦人口變動、人工智能、青少年亞健康等全局性課題,深化教育發展前瞻性研究。一是研制學齡人口智能預測系統,建立覆蓋“幼小初高”全學段的學位需求預警機制,為應對人口結構變化提供精準決策支持;二是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場景研究,探索人工智能在課堂教學、教育評價、教師發展等領域的創新應用。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長陳尚軍在發言中表示,當前,南京正處于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關鍵階段,教育科研作為教育改革創新的“先手棋”和“動力源”,必須扛起使命擔當,以更高站位、更實舉措、更強合力,為南京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實踐引領。他對全市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三點要求:一、服務決策要更有高度、更重實效;二、服務基層要更貼需求、更接地氣;三、面對人工智能要更敢突破、更重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