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對于“如何造電動車”這個課題,合資車企是否有了明確的解決方案?
從馬自達EZ-6到正式官宣降價的大眾ID.4,再到即將上市的廣汽豐田鉑智3X,現實好像已經給出了答案。不管全球新能源市場如何進階,對于中國消費者提出的苛刻需求,唯有放棄全球思維,專注于中國的做法,才是它們得以走下去的關鍵。
“在中國,為中國。”從喊口號到落到實際行動,合資品牌的2025年也算有了一個好的開頭。
那于本田來說,當友商一個個錨定了自己的細分市場,是緊跟市場步伐選擇隨勢而動,還是繼續選擇堅守自己的造車理念?這個問題很刁鉆,但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本田亟需在這個階段拿出決斷。
回首過去幾年,在電動化轉型的過程中,本田在中國的確拿出了不少新能源車型,VE-1/MN-V、eN:P1/S1、eN:P2/S2皆為本田在理解中國車市后的作用。然而,后來的市場表現怎樣?相信也不用我多說什么了。
生死只在一念之間。當時間進入2025年,合資車企的處境愈發嚴峻,請問,誰還能自恃清高?不為趨勢而折腰?今晚,東風本田S7也將上市,那么,互為姊妹車的廣汽本田P7又是否想明白,該用怎樣的態度去回敬新時代的沖擊呢?
說起本田的基因,我們都知道,從上至下,對于汽車運動的堅持,對車輛極致操控的追求,或是對于年輕化的理解,就是本田與生俱來的精神傳遞。那落到合資公司廣汽本田身上,不管其在P7身上做出了多少本土化改造,本田依舊想要將品牌最真實一面,在這款新車上100%釋放出來。
固執的本田,也有另一面
現在的車市風氣很有意思。
在“彩電/冰箱/大沙發”的魔性傳播下,好像中國消費者評價一輛新能源SUV的好壞就僅剩下這一個價值標定。而今年,眼看著理想、問界等品牌靠著一眾類似的產品溜到飛起,大量同類型新車魚貫而出,似乎更加驗證這個評判標準的正確。
當然,基于現實因素,沒人會覺得將車打造成第二家有什么問題,但與此同時,倒也衍生出了一個新的問題。難道中國2500萬輛的汽車市場就只允許存在一種風格嗎?
或許吧!至少對于P7這款新車,廣汽本田副總經理袁小華很堅持,“我們就是要讓痛點變爽點,不造千篇一律的網紅車!”
本田很固執。
在品牌近80年的發展史中,幾乎所有人都有著這樣的感覺。每一次向市場推出一款新車時,本田總是想著如何讓消費者一眼就能感覺到這就是“本田”。從小車飛度到主打家用的雅閣、奧德賽等各類型的產品,無一例外。
到了今天,在消費趨勢變得理性,情緒價值戰勝實用主義的大背景下,本田在中國所經歷的種種市場變故會讓它在銷量、在盈利上感到危機。可不管怎樣,在我看來,本田之所以稱為本田,就是那股發軔于初創階段的品牌主張,才使之歷久彌新。
不過,回到產品上,出于對現實因素的認識,廣汽本田P7不比那些中型新能源SUV,極致的舒適配上講不清道不明的科技屬性,都不是它所在乎的。但你要說這款車太過純粹,好像也不是那樣。
換句話說,在有了數款電動SUV的研發經驗后,僅從廣汽本田的角度來看,接受本田與生具來的性格,同時也沒有忘了對現有的消費趨勢加以深究。
圖|本田「云馳」智能高效純電W架構
在P7于去年在廣州車展上亮相后,來自各方的評價,廣汽本田其實也看在眼里。很明顯,相比此前的幾款電動車,有著本田W(云馳)架構做基底的P7,得到的正面評價還是不少的。
“P7一點都不像本田車”觸動了本田的神經,說不定也給了廣汽本田造電動車的信心。
實話實說,在智能化發展如火如荼的這個階段,我們不會虧心地認為P7在這個方面已然有了天翻地覆的進步。只是,哪怕說是因為中國市場的巨變讓本田有了壓力,外界可以看得出,P7這款新車的中國特色還是很顯著的。
“用料考究,電子液晶屏遍布,就連電子外后視鏡、變色全景天幕等都出現在了P7身上,這還是本田嗎?”直到今天,仍會有很多人感到這般疑惑。
但我相信,恰恰是這些本不該出現在P7上的裝備證明了,作為合資公司的廣汽本田還真沒有選擇躺平,任由市場擺布。
市場不該是同一種聲音
競爭壓力陡增,價格戰裹挾著智能化發展的風氣,給了太多企業重擊。面對現在的市場,那廣汽本田P7還有機會嗎?
基于P7這款車的產品力,一面,我們會看到,屬于本田的個性依舊囂張地在機械層面倍加凸顯。另一方面,深耕中國20多年所養成的洞察力,總算適時在這款車上完成了具象化的落地和表達。
運動和舒適,個性和主流,看著很割裂嗎?
在當下的中國車市,P7身上的確有點這個意思。可于本田,于廣汽本田來說,一旦讀懂它們的態度,讀懂它們對于市場變奏的反應,我相信,P7一定有著它所對應的消費人群。
上文,雖然沒有正面回答“現在的中國車市是否只應該存在一種風格的產品”。但從去年廣州車展到剛剛落幕的廣汽本田技術體驗日,P7其實已經很清晰地告知外界了,它就是要用自己的方式找到新的生存沃土。
有人說,現在的車市風氣就決定了,諸如本田車所帶有的運動和性能范早已過時,現在的用戶就是盯著價低的彩電/冰箱/大沙發而去的。
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至少在本田全身心沖入電動車市場以前,小米已經對此加以否定。
也許在中國企業崛起的大背景下,自帶光環的小米無論做什么,好像都是其走向成功的一環。可落到產品上,小米SU7的熱銷就是在告訴我們,不是所有人都將車當作電子設備或移動裝備在用。
你可以懷疑本田豪華和科技的塑造力,但對于如何調動用戶的駕駛熱情,又該如何用最具樂積極的方式塑造個性,本田沒有理由讓出身位。
相比彩電/冰箱/大沙發,對于P7前后50:50的配重、雙電機四驅或是單電機后驅、前雙叉臂后多連桿懸架,我并不清楚,中國消費者已經有多久沒有在合資品牌身上,因這些專用名詞而興奮了。
可從小米SU7到廣汽本田P7,一輛轎車,一輛SUV,所有的產品細節都將中國純電動車市場的多面性體現了出來。
本田不是豐田、大眾,更不是現代,起亞,明確的品牌性格都存續了70多載。哪有什么理由可以使之在一夜間被推翻重組?
而要說,中國市場數千萬的本田用戶或是一切因駕駛而動容的用戶,真的完全被理想們折服了?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也一定不是絕對的。
大概率,和東風本田S7一樣,廣汽本田不會是一輛為了拉低本田電動車入門門檻的車型。它所攻入的市場總會遇到理想L6/7/8、問界M7這樣的網紅SUV,而作為純電車的它,也少了可油可電的功能作為兜底賣點支持,但偌大的中國車市需要有趣的靈魂。
小米可以是,本田自然也不該被落下。電動車市場日漸成熟,機會總是有的,就看八面玲瓏的廣汽本田如何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