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4 日,上汽集團發布最新銷量數據,2 月單月銷量達 29.5 萬輛,同比大漲 41.9%,1-2 月累計交付 65.9 萬輛,同比增長 23.5%。這一成績不僅刷新了行業預期,更標志著中國汽車工業龍頭企業在歷經轉型陣痛后的全面復蘇。透過數據表象,我們看到的是傳統車企在深化改革與技術創新雙重戰略下的破局之道。

一、全產業鏈協同效應顯現
上汽集團 2 月銷量的爆發式增長,得益于全產業鏈的協同優化。在新能源領域,榮威、名爵雙品牌聯合發力,單月交付量突破 7.2 萬輛,同比增長 41.3%。特別是搭載固態電池技術的榮威 D7 MAX 車型,上市首月訂單破萬,展現出技術迭代對市場的強大吸引力。海外市場同樣表現亮眼,2 月出口量達 8.4 萬輛,同比增長 18.4%,歐洲、東南亞兩大戰略市場占比超 60%,印證了 "技術出海" 戰略的成效。

傳統燃油車板塊的復蘇更具深意。通過實施 "產品年輕化 + 營銷數字化" 雙輪驅動,上汽大眾、上汽通用等合資品牌成功扭轉下滑趨勢。上汽大眾凌渡 L 2.0T 車型月銷破 3 萬,創下近三年新高,顯示出傳統車企在細分市場的強大生命力。這種新舊動能的良性互動,構成了上汽銷量增長的核心支撐。
二、體制機制改革釋放內生動力
銷量增長的背后,是上汽集團近年來持續深化的體制機制改革。通過推行 "揭榜掛帥" 制度,研發人員創新活力被充分激發,新能源專屬平臺 SSA 架構研發周期縮短 30%,關鍵零部件自主化率提升至 65%。營銷體系改革同樣成效顯著,建立 "用戶直聯中心" 后,訂單轉化率提升 18%,用戶滿意度達 92.3%。

在供應鏈管理方面,上汽首創的 "蛛網式供應鏈" 模式在本輪復蘇中發揮關鍵作用。通過構建多區域、多層級的供應網絡,關鍵零部件庫存周轉率提升至 15 次 / 年,有效應對了原材料價格波動和地緣政治風險。這種將改革深度融入經營全鏈條的做法,為企業發展注入了持久動力。
三、面向未來的戰略布局
面對行業變革,上汽集團展現出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在智能駕駛領域,投入 50 億元打造的 "智己汽車" 品牌,已實現城市領航輔助功能全場景覆蓋,用戶累計行駛里程突破 1000 萬公里。在商用車領域,氫燃料電池重卡已完成 3000 小時耐久性測試,計劃年內實現萬輛級交付。這些戰略布局不僅為短期增長提供支撐,更在為未來十年的競爭筑牢根基。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上汽在全球化進程中的新突破。通過在歐洲建立 KD 工廠,本地化率提升至 45%,成功規避貿易壁壘。同時,與 Mobileye 合作開發的智能駕駛系統,已獲得歐盟 ECE 認證,為進軍高端市場奠定技術基礎。這種 "技術 + 本地化" 的雙輪驅動模式,正在重塑中國車企的全球化路徑。
上汽集團的復蘇之路,為傳統車企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啟示。在行業深度調整期,唯有堅持技術創新與體制改革并重,方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當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 50% 的臨界點,上汽的戰略選擇不僅關乎企業自身,更將深刻影響中國汽車工業的未來走向。在這場沒有終點的轉型賽跑中,我們期待見證更多中國車企的破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