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比亞迪以一場聲勢浩大的“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發布會,宣告其智能駕駛戰略進入全面沖刺階段。從“慢熱”到“沖刺”,這家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企業,正試圖通過“技術普惠”改寫智能駕駛的競爭規則。
然而,比亞迪的智駕普及運動,究竟是顛覆行業格局的序曲,還是資本與技術博弈下的未來頌歌?
比亞迪的智駕野心:從“跟隨者”到“定義者”
在智能駕駛領域,比亞迪曾因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自動駕駛是資本游戲”的言論被貼上“保守”標簽。但2025年的比亞迪,卻以“天神之眼”智駕系統的全系覆蓋為標志,向市場展示了截然不同的野心:
豪邁的目標。比亞迪希望通過“天神之眼”系統,在2025年實現60%以上車型搭載高速NOA及以上智駕系統,推動“智駕平權”,讓智能駕駛技術不再局限于高端車型,而是普及到更廣泛的市場。
下探的價格。此前,高階智駕功能多集中于二三十萬元以上車型,而比亞迪的全民智駕戰略,首次將高階智駕功能下沉至7萬元級的車型,覆蓋代步車、家用車、商務車等多場景需求,打破“智能駕駛專屬高端”的行業慣例。
技術的融合。從純視覺方案到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的多模態感知體系,比亞迪試圖在成本與性能間找到平衡。
同時,通過全棧自研和垂直整合能力,比亞迪將智駕成本有效進行壓縮。相比外購方案,天神之眼C能夠以更低成本實現更高性能,且不需要將成本轉嫁至消費者。
“智駕平權”的底層邏輯:規模、數據與生態閉環
比亞迪在下一盤大棋,其智駕普及策略,本質上是一場以“規模換數據、數據哺技術”的生態閉環布局:
規模效應的降本增效。依托年銷500萬輛的產能基礎,比亞迪通過自研域控、推進激光雷達國產化,將高階智駕硬件成本壓縮至行業低位。例如,其100 TOPS算力平臺成本僅為競品方案的60%。
數據驅動的算法進化。為推進智能化領域的發展,王傳福曾表示,比亞迪將投入1000億元,用于實現整車全面智能化進階,贏得未來的技術話語權。
比亞迪智駕團隊現有5000人以上,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其中核心算法團隊超過1000人。
比亞迪在智能駕駛領域,通過內部賽馬機制不斷革新,并陸續推動端到端大模型架構、多傳感器融合感知、無圖NOA等技術完成實車搭載,可快速積累覆蓋全場景的駕駛數據。其“端到端”算法規劃依賴海量數據訓練,目標是將城市NOA從“可用”升級為“好用”。
技術平權的市場邏輯。比亞迪將智駕功能作為標配而非選配,推動智駕從“奢侈品”向“日用品”轉型。
比亞迪將車型梯隊劃分為3個主要類別:天神之眼 A -高階智駕三激光版(DiPilot 600)、天神之眼 B -高階智駕激光版(DiPilot 300)、天神之眼 C -高階智駕三目版(DiPilot 100)。天神之眼 A主要應用在仰望,天神之眼 B主要應用在騰勢及比亞迪品牌,天神之眼 C則搭載于比亞迪品牌。
行業啟示:比亞迪能否重塑智能駕駛的游戲規則?
比亞迪內部對于智駕的定義與其他車企有所區別,其他車企的城區智駕屬于狹義自動駕駛,而比亞迪要做的是廣義智能駕駛,也就是狹義自動駕駛+璇璣架構+電動化,可實現超人類駕駛輔助。
基于此,比亞迪的智駕戰略,本質是對傳統汽車行業價值鏈條的顛覆:
從“功能附加”到“體驗重構”。通過璇璣架構實現整車智能(如云輦懸架與智駕系統的聯動),比亞迪將智駕從單一功能升級為系統性體驗,模糊了“駕駛”與“乘坐”的邊界。
從“技術壁壘”到“生態開放”。華為乾崑ADS、地平線征程6的合作,展現了比亞迪“自研+開放”的雙軌策略。這種兼容并包的態度,可能加速行業技術標準的統一。
從“車企主導”到“用戶共治”。通過OTA持續升級智駕功能(如2025款漢的城市NOA推送),比亞迪將用戶轉化為數據貢獻者與迭代參與者,構建“技術-用戶”共生關系。
這一戰略背后,是比亞迪對“智能駕駛下半場”的重新定義:不再局限于技術參數的“軍備競賽”,而是通過規模化量產和數據積累,實現技術迭代與用戶場景的深度融合。
若上述內容可以順利實現并平衡成本與體驗,比亞迪的“智駕平權”或將催生新一輪行業洗牌——智能駕駛不再是高端車型的護城河,而是所有車企的生存門檻。
…………
比亞迪的2025智駕宣言,既是技術普惠的理想主義,也是市場競爭的體現。在資本、技術與用戶需求的三重裹挾下,這場競爭的結局或將決定中國智能駕駛產業的未來走向——是走向真正的“全民智駕”,還是困于理想與現實的鴻溝?
而答案,或許就藏在比亞迪全力推進的戰略之中,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