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亞迪搞了個大新聞,把高階智駕功能塞進了7萬塊的車上,全網炸鍋。但有人質疑:“比亞迪智駕用了魔門塔、地平線、英偉達的技術,憑啥還說自己全棧自研?”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比亞迪到底是真硬核,還是玩文字游戲。
全棧自研的“筐”,到底裝了什么?
比亞迪張口閉口“全棧自研”,但這詞兒在車企嘴里就像“環保材料”一樣,誰都能用。
蔚小理的全棧自研,是算法層面在供應商的底層系統上搭積木;比亞迪的全棧,直接掀桌重來,從硬件到軟件,從螺絲釘到代碼,統統自己造。比如攝像頭里的圖像傳感器芯片CIS,成本占攝像頭模組的40%-50%。比亞迪半導體自研的車規級CIS,雖然像素暫時只有200萬,但消費級已經干到500萬,車規級升級只是時間問題。激光雷達更狠,中低線束產品價格壓到1000元以下,這價格讓同行看了想報警15。智駕芯片算力80TOPS,雖然比不過英偉達的Orin,但勝在不依賴臺積電先進工藝,供應鏈穩如老狗。總結一句話:比亞迪的全棧自研,是“硬件挖礦,軟件填坑”,連礦鏟都是自己打的。
用供應商≠放棄自研,而是“工具人經濟學”
比亞迪確實用了魔門塔、地平線的方案,比如騰勢N7用Momenta,方程豹8用華為。但注意,這些合作僅限于部分車型,且比亞迪的核心邏輯是——能用自研的絕不花錢,實在搞不定再找外援。
為什么?因為錢。
高階智駕系統的License費用有多貴?Momenta的授權費幾千塊一臺,華為更貴。比亞迪一年賣300萬輛車,光這一項成本就能燒掉幾百億,王傳福這種“成本殺手”能忍?更關鍵的是,供應商方案的話語權在股東手里。比如Momenta的大股東是上汽、豐田,華為背后站著長安、賽力斯。比亞迪這種“外部廠商”,優先級永遠排最后,還得看人臉色。所以比亞迪的策略是:自研保命,合作補短。供應商只是臨時工,核心技術必須捏在自己手里。
省到極致,才能卷死同行
比亞迪的全棧自研,本質是成本控制的終極形態。
舉個例子:線控制動系統,蔚小理用博世的iBooster,一套成本幾千;比亞迪用自家弗迪的,成本直接砍半。再比如激光雷達,別人賣5000,比亞迪不到1000,靠的就是自研+規模化生產。省下來的錢,直接砸向市場。2025年比亞迪把高階智駕塞進7萬塊的海鷗,而友商同功能車型至少要20萬。這是什么概念?相當于沙縣小吃賣出了米其林擺盤,還附贈免費紙巾。更絕的是,比亞迪的“省錢”背后有數據撐腰:440萬輛搭載L2輔助駕駛的車,每天生成的海量數據喂給算法,迭代速度比同行快一個身位79。所以,全棧自研不是炫技,而是商業模式的降維打擊——用成本優勢把對手卷到窒息。
全棧自研的終極目標:讓友商無路可走
比亞迪的野心,根本不是“技術領先”,而是定義行業規則。
當別人還在糾結“用英偉達還是地平線”時,比亞迪已經用自研芯片和算法,把智駕成本打到了地板價。2024年,比亞迪L2級ADAS配套量135.6萬套,是理想的三倍。更可怕的是,比亞迪的“天神之眼”三套方案(A/B/C)覆蓋7萬到百萬級車型,直接讓智駕從奢侈品變成快消品。
這種打法,等于告訴行業:你們卷配置,我直接卷價格;你們拼參數,我拼普及率。
未來,比亞迪甚至可能把智駕系統賣給其他車企——就像當年賣電池一樣。到時候,“全棧自研”就不再是口號,而是收割市場的鐮刀。
結語:全棧自研是面子,省錢賺錢是里子
比亞迪的“全棧自研”,本質上是一場成本革命。它用自研技術壓低硬件成本,用規模優勢攤薄研發費用,再用低價車型倒逼行業洗牌。
至于供應商?不過是過渡期的工具人。等比亞迪的芯片、算法、數據全部成熟,這些外部方案只會變成歷史課本里的腳注。所以,下次看到比亞迪吹“全棧自研”,別急著嘲諷。商業世界的真相往往是:嘴上全是技術,心里全是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