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4日,中電聯一紙報告揭曉了2024年我國能源的“成績單”——這一年,風電、太陽能發電以及生物質發電在內的新能源發電裝機總量達到14.5億千瓦,首次超越火電裝機規模,成為電力系統的“新領頭羊”。其中,2024年全年新增的3.6億千瓦風光裝機,占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總容量的82.6%。這些數據不僅展示了新能源的快速發展,也說明了火力發電的“江湖地位”被正式撼動。
更令人振奮的是,在這場“綠色革命”中,我國已有15個省份實現了新能源裝機對火電的歷史性超越,新能源成為了這些省份電力供應的中流砥柱。這些省份,從昔日的“煤海巨擘”華麗轉身為“風光領域的先鋒者”,生動詮釋了我國能源轉型的磅礴力量。

(點擊可放大圖片)
從上述圖表中可以直觀地觀察到,這15個省份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無論是遙遠的西北戈壁地帶,還是繁華的東部沿海地區,抑或是從昔日的工業重鎮轉變為如今的生態保護區域,均囊括其中。這場能源革命已不再局限于個別“試點”項目的范疇,而是蔚然成風,成為了一場席卷全國的“綠色接力賽”。
在這場變革的背后,有四大關鍵“推手”,引領并推動著我國新能源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02
新能源逆襲背后的四大“推手”

01 | 政策給力,頂層設計的強推力
政策的引領為新能源的崛起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 2020年9月,我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首次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明確了能源轉型的方向和時間表。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 2023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能源領域價格改革,為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據。
● 2024年3月,國家能源局發布《202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優化能源結構、提升綠電占比”的目標,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提高到5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占全國發電量的比重達到17%以上。2024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提出將碳排放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明確“十五五”時期實施以強度控制為主、總量控制為輔的碳排放雙控制度,目的是將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 2025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提出新能源項目上網電量原則上全部進入電力市場,上網電價通過市場交易形成,標志著新能源行業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的關鍵轉型。

(點擊可放大圖片)
這些政策的相繼出臺,為新能源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有力的支持。
02 | 市場助燃,企業與技術的協同發力
新能源的迅猛發展,其背后驅動力之一便是市場力量的覺醒。
以工商業光伏為例,廣東地區,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密集的高耗能企業及工業園區,展現出了對新能源的巨大需求。為響應這一需求,眾多企業開始積極探索綠色轉型之路,其中,在廠房屋頂安裝光伏板成為了普遍選擇。這一舉措不僅即時滿足了企業的轉型需求,更長遠地,通過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幅度降低了企業的用電成本。
數據證明,這一趨勢的力量不容小覷:2024年,廣東工商業光伏新增并網容量997萬千瓦,相比2023年增長了81%左右,排名也從2023年的全國第三躍居第一。這一顯著增長,不僅標志著廣東在工商業光伏領域的領先地位,更深層次地反映了全國市場對低成本、高效益綠色電力的迫切需求與廣闊前景。
與此同時,儲能行業的快速發展為新能源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堅實保障。盡管風光發電具有清潔環保的優勢,但其不穩定性一直是制約其大規模應用的關鍵因素。儲能技術的出現和快速發展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2024年,儲能行業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光伏+儲能系統的成本也大幅下降,使得新能源的應用更加經濟高效。

(光伏+儲能項目)
市場這雙“看不見的手”,正持續推動新能源行業從政策扶持向技術驅動和市場導向的自主盈利模式轉變,展現了企業與技術協同發力的強大動力。
03 | 環境“倒逼”,霧霾與氣候讓人警醒
當霧霾成為全國性的環境問題,當極端天氣頻上熱搜,公眾對改善環境質量的呼聲愈發強烈。據相關統計,2022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相當于減少國內二氧化碳排放約22.6億噸。這一數據體現了新能源在改善環境方面的巨大貢獻。
環境治理不再只是口號,而是關乎每個人呼吸與生存的緊迫課題。通過持續推動新能源的發展和應用,我們可以有效減少碳排放,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更加清潔、宜居的地球。
04 |“雙碳”燈塔,一場跨越40年的國家承諾
“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這場跨越代際的綠色長征,早已寫入國家戰略。
五年來,我國持續朝著碳排放強度目標努力,并取得了顯著進展,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由2020年的15.9%提升至2024年的19.7%左右。
同時還構建了“1+N”政策體系,更以“風光裝機超煤電”“森林覆蓋率約24%”等硬核數據,向世界證明“雙碳”不是空談。
03
未來已來:綠電時代的中國答案

站在2025年的門檻回望,新能源的“狂飆”只是序章。國家電網正加速構建“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的新型電力系統,內蒙古“沙戈荒”大基地、新疆特高壓外送通道等超級工程,將綠電從“地方特產”升級為“全國共享”;而供暖技術革新、儲能成本下降等關鍵環節的進展,更讓綠色能源滲透進生活的每個角落。
這場能源革命,不僅是技術的躍遷,更是一場發展理念的變革——當全國各地的綠電不斷涌現,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中國對“雙碳”承諾的堅守,更是一個大國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終極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