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法國小城羅卡馬杜爾的路上,我曾在一個停車區短暫停留。它位于盤山公路旁,一片沙土地中央有一棵大樹,兩套石臺石凳分別在樹下和樹蔭之外,同時滿足人們喜歡曬太陽或不愿曬太陽的需求。
一片斜斜的草地在停車區旁向遠方延伸,山谷延綿起伏,可見樹林和遠方的村落。這曼妙的山谷景致,一直被視為多爾多涅河谷的標志景觀。多爾多涅河谷是法國最經典的旅行區域之一,也因為保留著傳統鄉村風貌,被視為“最法國的地方”。
路上經過的停車區,可以見到典型的山谷景致。本文圖片均為作者拍攝
不過嚴格來說,我腳下的土地已非傳統意義上的多爾多涅河谷,而是位于多爾多涅河支流上游的洛特省。但在幾乎所有關于多爾多涅河谷的旅行攻略中,以羅卡馬杜爾為核心的這一區域都被納入其中,羅卡馬杜爾更被列為必游之地。
這是一座掛在懸崖上的城市,朝圣教堂于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屬朝圣之路的其中一站。整體被列入世遺的朝圣之路,貫穿法國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從中世紀開始,西班牙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主教座堂就不斷接待前來朝拜的基督教徒,他們會途經西班牙的166座市鎮,后又擴大到法國西南部的一些城鎮,這些城鎮和鄉村修建了多處教堂和相關設施,以便更好接待和照料經過的朝圣者。在法國人看來,羅卡馬杜爾是法國第二重要的宗教場所,僅次于圣米歇爾山。當地常住居民僅有693人,但每年接待游客達150萬人。
沿著山間公路繼續上上下下,翻越幾個山坡,便可來到羅卡馬杜爾附近。羅卡馬杜爾的游客設施相當成熟,城外遍布一個個停車場。不過我最初有些迷惑,因為停車場都位于山頂,以為自己繞了彎路,下車跟著路標前行,才明白當地人早已設置好路線。
從山頂的坡道一路下山,便可走到羅卡馬杜爾的老城入口,穿過老城唯一的街道,直至山腳,再拾級而上,經過修道院建筑群和朝圣教堂,便能回到停車場,完成一次費腳的兜圈式行程。當然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先探訪朝圣教堂和修道院,再進入老城。不管先下后上還是先上后下,這一大圈走下來,沒有一萬五千步拿不下來,而且其中不少路段是爬臺階和走山道。
掛在山上的羅卡馬杜爾
第一眼就驚艷的掛壁山城
停車場所在的山頂,是阿爾祖山谷的制高點,也是俯瞰羅卡馬杜爾的最佳地點,一座建于13世紀的羅馬式教堂至今屹立不倒。它的石質墻身極為古樸,外立面簡潔,鐘樓高聳。教堂前是一片舊時醫院的廢墟,1095年,一位貴族夫人在此建立了一家醫院,為前往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的朝圣者提供幫助。旁邊還有一個清幽花園,散落著一些舊時墓碑,它是當年朝圣者的墓地。
13世紀教堂和醫院廢墟
繞過這些足以說明羅卡馬杜爾悠久歷史的舊時遺址,走到山邊坡道處,任誰都會發出驚嘆。石子鋪就的下坡山路,兩旁散落著一座座古老的石制建筑。它們普遍具有法國西南部鄉村的建筑特色,厚實的石墻經得起歲月侵蝕,狹小窗戶、半圓拱門和粗獷塔樓都是標配,雖然色調暗沉,卻仍有別致風情。遠處的山谷綠意盎然,公路在山谷間蜿蜒,整個羅卡馬杜爾老城“掛”在懸崖上,如同天空之城般壯觀奇妙。
在山頂上遠望羅卡馬杜爾
羅卡馬杜爾所在的洛特省位于奧克西塔尼大區最北端,臨近多爾多涅河谷。早在舊石器時代,這里的山間洞穴已經有人居住。
羅卡馬杜爾在朝圣之路上的地位確立,始于1148年,當地開始接待路過的朝圣者。1166年,當地人在圣母教堂入口前挖掘出一座墳墓,認定里面是圣徒阿瑪杜爾的尸體。據說阿瑪杜爾離開耶路撒冷后曾在此隱居,直至去世,羅卡馬杜爾因此成為重要的朝圣地。
在眾多著名朝圣者中,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是其中之一。根據諾曼底修士和編年史家羅伯特·德·托里尼的描述,亨利二世從諾曼底出發前往羅卡馬杜爾,祈禱自己從疾病中恢復。此外,阿基坦女公爵埃莉諾、13世紀的法國國王路易九世、15世紀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一也曾到訪。
13 世紀末,羅卡馬杜爾的影響力達到頂峰,城堡基本完工,由三座塔樓、寬闊的護城河和眾多瞭望臺保護。但1317年,修士們因為各種原因離開羅卡馬杜爾,它的宗教地位明顯下降,14世紀的黑死病肆虐,使得羅卡馬杜爾進一步凋零。16世紀的法國陷入宗教戰爭,羅卡馬杜爾的宗教建筑和遺跡也遭毀壞,連圣阿瑪杜爾的尸體都未能幸免。
我腳下這條通往羅卡馬杜爾老城的下山坡道,當年是信徒們必經的“圣路”。走在稍具弧度的路上,越來越近的羅卡馬杜爾不斷呈現不同的觀賞角度。層層疊疊的建筑錯落延伸至山頂,以城堡的高聳鐘樓作結。正如當地人所說,羅卡馬杜爾是“河谷上的房子,房子上的教堂,教堂上的巖石,巖石上的城堡”。
老城門
建于13世紀的古樸城門后,是羅卡馬杜爾的主街,也是它唯一的街道。三米多寬的石子路,兩側是高矮不同的石墻老建筑,多半是紀念品商店、餐廳和咖啡館,抬頭總可見到懸崖上的教堂與鐘樓。許多紀念品商店門口都懸掛著羅卡馬杜爾的盾形紋章,它以天藍色為背景,上有三朵鳶尾花,下方紅色底紋上有三塊巖石。
也有店鋪的門口擺放著山羊雕塑招徠客人,當地盛產的受AOC(法國傳統食品地理標志,是歐洲原產地命名保護的一部分)保護的“Rocamadour”是一種純山羊奶芝士,完全由生全脂羊奶以傳統方法制成。因為山羊在高原自然環境中飼養,因此具有杜松子和當地其他花卉與草藥的味道。當地的羊肉、鴨肉和鵝肝等也值得嘗試。
山羊芝士是當地標志產品之一
主街上的老店
主街不長,幾分鐘便可走到盡頭,一步便可告別身后喧囂。一座座斜頂紅瓦的石屋繼續沿山勢向下延伸,都是宛若世外桃源的民宅。
通往一座座教堂和山頂的階梯就在主街盡頭附近,走216級陡峭階梯才能到達教堂群,再走蜿蜒山路才能到達城堡,想走上去要耗費不少力氣,所以我選擇先填飽肚子。主街上的餐廳多半面向峽谷,露臺景致迷人,出品當地特色菜肴。洛特省的飲食風格相當粗豪,當地的油封鴨在缽仔中盛放,缽底鋪滿豆類,再輔以五花肉和自制香腸,滋味濃郁,蔬菜火腿沙律則采用當地的核桃、甜菜、番茄和黃瓜等,火腿香氣馥郁,還有一小盅鵝肝泥,以蔬菜蘸食,每一口都是滿足。
這種相對粗豪的飲食,一來是就地取材,二來也跟羅卡馬杜爾的相對封閉有關。位于山谷之中的它,千百年來始終遺世而獨立,除了承載宗教意義之外,始終與世無爭,自給自足。
主街
羅卡馬杜爾教堂群:懸崖上的奇跡
通往半山教堂群的階梯十分陡峭,為了方便游客,當地設置了兩座電梯,一部由主街到教堂群,一部由教堂群到山頂城堡。但攀爬階梯的游客中仍不乏七八十歲的老人,樂呵呵地扶著墻小心上下。
這并不僅僅因為宗教的虔誠,也因為一路上的景致太美。拾階而上,主街漸在腳下,弧度愈發明顯,遠方山谷也呈現出不同的面貌。當年的朝圣者們,曾為了懺悔而跪著爬上教堂,辛苦可想而知。
通往教堂群的陡峭階梯
教堂與峭壁
教堂群一角
教堂建筑遷就峭壁而建,在石階抬頭望去,頗具一夫當關的威勢,天然就有防御功能。教堂群的中心是一個小廣場,主教堂和幾個小教堂環繞而建,彼此相連。塔樓錯落,鋸齒形護墻連通一個個廊道。
建于11世紀至13世紀的圣索維爾大教堂,以羅馬式和哥特式風格融合,內部的古樸石墻毫無修飾,讓細膩精美的花窗顯得更為出挑。因為內部構造也要遷就山勢,管風琴并非擺在大門上方正中,而是位于兩側。大殿一角刻有“希望如磐石”的字樣,恰恰契合了這座懸崖之城的不朽。19世紀,當地建筑師建造了木制夾層,以容納更多朝圣者。
圣索維爾大教堂的花窗
一旁的圣母院教堂供奉著黑色瑪利亞,這座胡桃木的羅馬式雕像為12世紀的產物,高近70厘米,耶穌坐在圣母瑪利亞的左膝蓋上。傳說黑色瑪利亞能夠挽救海上遭遇困境的生命,所以供品中有不少船只模型。還有傳說稱每次有生命被挽救,教堂里的鐘聲都會響起。13世紀的壁畫歷經滄桑,如今仍然清晰。
奇跡教堂的地下墓穴則是圣阿瑪杜爾的墓室所在,不過16世紀宗教戰爭時被燒毀,幸存下來的骨骼被存放在教堂的一個小圣物箱中。
還有一座半洞穴的圣邁克爾教堂,位置極高,直接在巖石上雕琢而成,以巖石為屋頂。中世紀的朝圣者雖然無法進入這座教堂,但仰頭望向它,仍會感到心潮澎湃。
爬上城堡,整個山谷都在腳下
從教堂群前往山頂城堡,僅僅抬頭看看就知道距離遙遠,更何況山路并非直路,而是盤旋而上。
沿著山路前行,海拔也越來越高,視線隨之寬廣。行至中段,當地人利用一塊平坦地勢,設計了一個古樸的觀景臺,草地和樹木茂密,形成天然花園。站在觀景臺邊,可以見到主街的延伸,還有來時的坡道。
觀景臺上方有個縱深可觀的石窟,以多根石柱支撐,洞內的雕塑相當精美。它名為圣塞普爾克雷石窟,曾經是采石場,如今是羅卡馬杜爾的重要地標之一。若是從下往上走,來到這里就可以松一口氣,因為城堡已經很近了。
圣塞普爾克雷石窟
始建于12世紀的城堡以石塊砌成,看起來厚實可靠。古樸的尖頂鐘樓,頂端露臺可以見到掛鐘,若說羅卡馬杜爾如倚在峭壁上的巨人,鐘樓就是它頭頂的帽子。城堡內部的拱頂充滿力學之美,狹小窗戶吸納的光線不多,卻也讓古樸城堡顯得更為神秘。
最為迷人的當然是城堡頂端的觀景臺,它是舊時城堡頂端瞭望塔和崗哨亭之間的通道,行走其間,可以一覽羅卡馬杜爾的全景。小小的城鎮,一個個磚紅色瓦頂延綿,廣闊荒涼的原野,綠意盎然的峽谷。腳下的城堡花園小巧精致,草地上精心修剪出紋章圖案。
小巧的城堡花園
如果想將城堡本身也納入觀景范圍,那么離開城堡區后的山頂觀景道是最好的選擇,它恰恰通往一個個停車場,讓我的兜圈之旅得以結束。一路都是舊時城墻,城堡在身后漸漸遠去,眼前的山谷愈發明朗,不遠處的小村鎮與羅卡馬杜爾不過數里之遙,但已完全告別喧囂。
走完這個大圈雖然辛苦,但它確實非常巧妙地連接了羅卡馬杜爾的全部精華,城鎮、教堂群和城堡,還有仰望與俯瞰的不同視角,一一都得以照顧到。法國大革命期間,羅卡馬杜爾曾遭破壞,19世紀開啟漫長的修復工程,到了一百多年前的20世紀初,它在時代浪潮下開啟轉身,朝圣中心這一功能逐漸靠后,旅行目的地成為它最重要的標簽,直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