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歷史脈絡中,上海這一地域文化空間有著獨特的重要性。從晚清洋場文人頗具現代商業氣息、往往蘊含著時代變局之焦慮的一部部通俗長篇,到上世紀三十、四十年代大放異彩的左翼文學與海派文學,再到九十年代以來《長恨歌》《繁花》等現象級作品,上海所容納的都市、現代、欲望、革命等諸多文化元素始終通過文學交織在一起,參與著現代中國面目的塑造。剛剛過去的2024年,不論是作品的發表與出版還是活動的開展,文學在整個上海文化場域中一如既往地處于十分活躍的狀態。
王安憶《兒女風云錄》
民間的上海:2024年的“海派”文學
觀察這一年中幾部集中書寫上海的文學作品,讀者能夠清晰地感覺到視角之“低”——作家往往選取最平凡的普通人作為對象來書寫上海的生活史。這些作品中,王安憶的《兒女風云錄》無疑是最令人矚目的一部。這部長篇小說發表于2024年第五期《收獲》并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圍繞一位擅長舞蹈的“老法師”“瑟”及相關的三五個人物展開,借由他們的成長、追求、苦惱、成功與挫敗,描繪了半個世紀的歷史風云。就地方性而言,小說雖然涉及北京、蘇北甚至美國等多處地理空間,上海卻毫無疑問是小說最主要的舞臺。小說開篇極盡鋪陳“瑟”高超、華麗的舞技和弄堂舞廳的都市現代感受,隨著故事的展開讀者卻了解到“瑟”的另一面:他并非時代的弄潮兒,而是每每被時代拋擲在身后,越來越無法理解、適應日新月異的世界。他并非“新人”而是一個“舊人”。由此,小說于“摩登”的上海之外又建構了與之截然相反同時又彼此纏繞的另一種“上海精神”,書寫了“歷史的秘辛”。
此外,蔡駿的小說集《曹家渡童話》(人民文學出版社)以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的曹家渡地區為背景,以其特有的奇詭想象與敘事風格,講述了同學、代課老師、保姆、街頭爺叔甚至一只流浪貓身上發生的諸多傳奇故事;青年作家顧文艷的小說集《一躍而下》(浙江文藝出版社)和王占黑的小說集《正常接觸》(云南人民出版社)不約而同地直面當下的上海經驗,同樣從小處著眼,講述疫情與后疫情時代普通人的生活與精神境況。在散文和非虛構領域,汗漫的《上海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捕捉了南京路、蘇州河等數十處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空間,書寫上海的歷史與當下經驗;路明的《弄堂里的西西弗斯》(中信出版社)聚焦幾個小人物的悲歡;王莫之的《為時代曲寫的藍色情歌》(上海大學出版社)戲擬了唱片的形式,重構了民國上海“音樂人”的故事,可謂別具一格。這些作品共同書寫了一個“民間”的上海。在宏大的時代中保留下鮮活的個體、異質而又飽滿的經驗,不正是文學最重要的意義么?
蔡駿《曹家渡童話》
顧文艷《一躍而下》
王占黑《正常接觸》
王莫之《為時代曲寫的藍色情歌》
紀念與展望:文學活動的繁榮與青年作家的活躍
上海始終是中國文藝活動最為繁榮的地區之一。2024年是中國文學巨匠巴金誕辰120周年,上海各界舉辦了多項活動以表達我們這個時代的讀者對于巴金的追思。11月24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國現代文學館、上海市作家協會承辦的“紀念巴金先生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隆重開啟,包括上海文學館“館中館”巴金圖書館的開放、第十四屆巴金學術研討會、青年作家座談會的舉辦、“巴金在徐匯圖片文獻展”在徐家匯地鐵文化長廊的開展、“巴金先生誕辰120周年捐贈藏書展”在中國現代文學館C座2號展廳的展出等。此外,還有巴金故居微信公眾號、視頻號自年初推出的“2024,讀巴金”系列短視頻、巴金故居與徐匯區文化和旅游局共同策劃推出的“巴金書房”主題閱讀活動、巴金故居與長寧區圖書館共同舉辦的“書之愛:巴金與書”圖片展、以及復旦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上海高校部分師生所舉行的紀念巴金的文學活動等等。
紀念過去總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6月22、23日,由長三角文學發展聯盟主辦,上海市作家協會承辦的“2024長三角青年作家創作大會”在上海舉行,來自四省的青年作家、評論家以“新時代江南文化視域下的青年寫作”為主題展開深入討論。作為上海青年作家代表,余靜如在發言中討論了上海的自由、開放和包容性對于青年的意義。
“青年與文學的未來——青年作家創作座談會”與會作家在巴金圖書館前合影。攝影 朱銀宇
巴金在徐匯圖片文獻展
巴金先生誕辰120周年捐贈藏書展
2024長三角青年作家創作大會
自新文學誕生以來,上海始終是青年作家的搖籃,青年性、先鋒性也永遠是上海文學的重要特征。過去一年中上海青年作家成果斐然:龔萬瑩出版了小說集《島嶼的厝》(中信出版社)并入選“豆瓣2024年度讀書榜單”、小說《出山》獲得第八屆“郁達夫小說獎·中篇小說獎”,王蘇辛的長篇小說《重新醒來的一天》獲第三屆“鳳凰文學獎·提名獎”,栗鹿出版了小說集《1997年的蛹事件》(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余靜如發表了《妙爾》《世紀末的焰火》《年假》,徐暢發表了《米谷》,三三發表了《孔乙己新編》《白馬》《雕像一般的眼睛》……與此同時,《收獲》《上海文學》等刊物持續關注青年,分別以“青年作家小說專輯”和“新人場特輯”遴選全國范圍內的優秀青年作家作品,使得上海成為更多青年作家成長的起點。
此外,這一年也是“思南讀書會”連續舉辦十周年,十年里共舉辦了445期文學活動,邀請了1700位中外文化人士,已成為富有上海特色的文化符號;上海作協主辦的“2024上海寫作計劃”啟動,來自巴西、芬蘭、土耳其、越南、奧地利、日本、保加利亞的七位作家開啟了為期兩個月的“駐市寫作”;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五所高校聯合召集“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學教育”系列工作坊,思考并介入當下人文教育的困境,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龔萬瑩《島嶼的厝》
栗鹿《1997年的蛹事件》
思南讀書會十周年
時代的心靈:詩人與詩歌
這樣一個“敘事”的時代,仍然存在許多詩人為我們描畫著時代的“心靈”。臨近年底,第九屆“上海國際詩歌節”召開,二十多位中外詩人匯聚在上海,在多處圖書館、書店、高校、街道舉辦朗誦會、交流論壇等活動,以詩歌架起中西文化深度對話的橋梁;第十屆“上海市民詩歌節”順利舉辦,授予103歲的老詩人圣野“杰出貢獻獎”,授予李懷志、張雅婷、蘇金源、蘇云嘉、施海川等八位詩人“新銳詩人獎”,令人感受到上海詩人青黃相接的盛況;上海大學舉辦首屆“戴望舒詩歌獎”,目前已進入終審最后階段,這是繼復旦大學“光華詩歌獎”之后上海高校主辦的又一項面向全球高校華語詩歌寫作者的重要詩歌獎項。
第九屆上海國際詩歌節開幕式
上海市民詩歌節十年回顧
作為當代詩歌重鎮,上海數十年來可謂詩人輩出,過去一年出版的詩歌作品尤為可圈可點。年初,蕭開愚的長詩《后憂辭》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六點圖書出版。這部長詩多取材于史料、方志,書寫了明末清初上海一帶徐光啟、陳子龍、顧炎武這一脈講求實學的士人學者的精神肖像,也是為上海所作的一次精神溯源。從歷史的長卷中,讀者分明可以讀出一種繼往開來、勇于承當的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此外,詩人木葉出版了詩集《乘一根刺穿越大海》(作家出版社)、程波出版了詩集《時間的基本形狀是紡錘體》(上海文藝出版社)、胡桑出版了詩集《你我面目》(山東文藝出版社)、青年詩人陳陳相因出版了詩集《樂園37號》(上海三聯書店)。幾部詩集直面當代紛繁復雜的都市生活,木葉三首與“算法”相關的詩歌敏銳地觸及大數據時代個體表達的痛苦與困難,程波的組詩《五月的十種病癥》觀察當代人的“社恐”“嗜睡”“厭食”等心理狀況,胡桑的《截屏的人》《點贊的人》《拉黑的人》等詩歌關注到新興媒介對生活全方位的入侵所造成的倫理困境,陳陳相因的《洋娃娃角斗》《玲娜貝兒,我的苦女神》借玩偶等當代事物重審女性的角色化處境與成長之痛……這些詩歌平衡了語言之美與思想之尖銳,延伸了讀者感知當代的觸角。
木葉《乘一根刺穿越大海》
胡桑《你我面目》
程波《時間的基本形狀是紡錘體》
陳陳相因《樂園37號》
回顧2024年這些已經過去的瞬間,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海文學的活力,看到百年來中國文學的大眾性與先鋒性依然在其內部充滿張力地躍動著。那些追問同樣永不過時:文學如何處理鮮活的時代新經驗?如何斡旋于觀念的引力與斥力?如何在當代生活中發揮出自身獨特的魅力?帶著這些疑問與期待,我們一同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