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
“深圳一區期末試卷太難延時20分鐘”
沖上熱搜
這次號稱“難出天際”的數學試卷,引起比較大爭議的主要是其命題方式。以下面這張四年級的數學試卷為例,一眼看過去是滿篇的成語文言、詩詞歌賦。不少看到考題的網友也紛紛感慨,“很難想象這是小學生能做的數學試卷”。

調侃歸調侃,這套試題到底難到什么程度?出題到底恰當不恰當?1月10日,記者就此采訪了多名學生、家長和老師,看看他們對這樣一份“出圈”的試卷有著怎樣的理解。
學生感受如何?
剛剛考完“出圈”試題的南山區北師大附小一位五年級的學生表示:“之前從來沒有做過這種類型的數學卷子,總感覺怪怪的,閱讀量太大。收了卷子又被通知加時。不過好在考完了,今天還收到了成績單,考了92分。”
中科先進院實驗學校一位六年級的同學則說:“卷子知識點都會,但是題目出得太繞了。班上大部分同學沒加時也能做完,但是第一次接觸這種出題方式,有點蒙,最好平時有練過再考,感受會好一些。”

家長觀點如何?
面對這樣一份畫風酷似語文試卷的試題,一些家長直言過于“花里胡哨”,不明白是要考查學生的哪方面能力。他們認為如果不拔苗助長的話,以小朋友的認讀能力、閱讀速度和思維能力都不可能做好這樣一張卷子。


家長在群聊中熱議。
不過,也有一部分家長對于此類試題類型表示理解并支持。學科交叉考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是這部分家長對試卷出題角度的最多觀點。

家長在群聊中熱議。
記者觀察到,此次南山區的數學試卷中除了一些成語和詩詞歌賦,類似“深圳無人機”“深圳讀書月”“李子柒”等現實話題也的確出現在了題目材料當中。
數學老師:試卷弱化可被AI代替的計算
更加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
以往被認為是“送分”的計算題,在這次南山區的試卷中改成了錯誤分析和方法總結。
北師大附小的一位數學老師認為這是意在培養孩子思考和總結問題能力。
中科先進院實驗學校四年級一位數學老師表示:“這套試卷有意弱化了那些可被未來AI代替的簡單直接計算知識,而轉向更加關注學生的數據意識、推理意識、應用意識、運算能力等核心素養。”
“試題中涉及很多單元知識的起始來源,關于知識是怎么形成的,如近似數是如何得到的、乘除法計算的算理等。雖然題目看似較難,但實際上都是源于課本,也是我們在教學中特別關注的內容。”中科先進院實驗學校的數學老師說。
語文老師:倡導多些全學科閱讀
但切忌形式大于內容
福田區某小學擁有16年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經驗的胡校長分享了他對于這件事情的諸多看法。
他表示:“這份四年級的試卷涵蓋了人文歷史、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我看到了它對于學生涉及閱讀判斷能力、信息提取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查,這些都是接受基礎教育的孩子未來必須要具備的能力。”不過,他也承認,在90分鐘的有限時間內,學生面對這份涵蓋大量信息的試卷,客觀上難度肯定是提升了。
據胡校長介紹,其身邊的數學老師對于這份試卷也感慨道,“要學好數學一定要學好語文”。胡校長說:“在讓孩子們逐漸重視閱讀,重視學科的整合角度上,我覺得這是(指此次試題)一件好事。”不過,胡校長也表示,如果為了整合學科,增大知識面而導致命題過于追求情景化,出現形式大于內容的情況是不可取的。他認為這張試卷在某些題型上就存在這個問題。“數學試題的核心應該是考查和培養數學思維,而不是以它來鍛煉閱讀理解能力,本末不能倒置,情景化的運用要適度。”
此外,他認為南山區作為國家級課程改革實驗區,在很多的這種教育教學改革和實踐上,是走在全國前列的。所以,這次試卷命題能夠呈現“出圈走紅”的現象,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他不認為此次南山區的試卷出題具備變革方向上的代表性。
他談到,面對這樣一份引起社會輿論的試卷,作為一個教育者,他更關注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因為這一場考試而影響到孩子學習數學的心態。他也希望關注到這個熱議話題的家長,能夠理性客觀地看待,不要被輿論所左右。
中學教師:綜合能力提升貫穿中小學整個階段
南粵優秀教師、廣州大學附屬中學教務處副主任李勇表示,小學數學教育是打好基礎,培養興趣的階段,主要應達到三個目標:一是讓孩子掌握必備的數學基礎知識,這是進一步學習的根本;二是培養及保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是持續學習的動力;三是培養學生鉆研的科學精神,這是培養出人才的關鍵。無論是教學還是考試,都應達到這三個目標。
就此份試題而言,從單個題目來看,并非毫無可取之處,每個題所用的素材其實是挺好的。但由于受閱讀量大、題目容量大、多情境、跨學科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一是檢測不出小學生是否掌握了必備的數學知識,達不到檢測的目的;二是讓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失去了方向,不知所措,達不到引導教與學的目的。
正確的做法應是將這些素材切割,在學生真正掌握已處階段必備的數學知識、能理解的情境和其他相關知識的前提下,恰當地提出與之契合的問題,與學生一起分析、討論和研究,去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但這是需要花時間的,如果應用得恰當,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成效是不言而喻的。反之,大量的這樣的所謂“好題”堆砌,卻會適得其反。
所以,小學數學教學應從生活實際出發,在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本質的前提下,適時適度地設置學生可以理解的情境及跨學科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與探究。測試也應從檢查必備知識是否掌握,梯度合理,探究適度的角度出發命題,最好能達到鼓勵學生,讓學生獲得成功感的目的。
他指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對新情境的理解,跨學科的融合是大趨勢,學生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的提升是我們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貫穿于小學、初中、高中整個基礎教育階段,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有耐心,也要有信心落實在每一天的工作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