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家長為了孩子沒有分到所謂的好班而感到憤憤不平,感到他自認為的不公平。
真的很想問一下這位家長兩個問題:
1.如果他覺得按照成績分班是不公平的,那么請問按照什么標準分班才是公平的?姓氏筆畫、拼音字母,身高、體重?也許有人說抽簽、抓鬮最公平,那么誰先抓?誰后抓?同樣也有不公平
2.如果把他的孩子也分到了他認為的好班,他是不是就覺得公平了?

學校原本就是學習的地方,更何況高中原本就已經不是義務教育了,按照成績來分班就是最公平、最合理的。
還有一些家長一天到晚說什么孩子還有潛力沒有被挖掘?孩子還沒有開竅。
高中了,16歲了。要真的有潛力早就被挖掘出來了,16歲還沒有被挖掘的,那就是沒潛力可挖了。
16歲還沒開竅,那純屬就是自欺欺人的找借口,學鴕鳥而已。6歲沒開竅,可以信;10歲沒開竅,勉強可以信;16歲沒開竅,那也就是沒竅可以開了。

那么另外真的擠進所謂的好班就一定好嗎?
人盡皆知的,孔子的“因材施教”,我們就不必多說了。即使在現代教學理論中也有“分層教學“。
如果說小學和初中,因為是義務教育,再加上相對知識的難度要比高中底上許多。但是到了高中真的就不一樣了,和初中的知識難度相比,高中的知識難度就是整整跳了一個層級。
當一個學生和周圍的同學不是在同一知識、能力和智力的水平線上的時候,那真的就是跟不上,而且是一步跟不上,然后就是步步跟不上,最后就是永遠也跟不上。

在高中里,一個班級的學生如果在智力和能力上差距很大的話,可以說老師根本就無法上課。講得深了,差的同學完全聽不懂;講得淺了,好的同學吃不飽,最后被拖累了。再強調一下,高中不是義務教育,好的學生憑什么給這些差生拖死啊?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將智力和能力差不多得學生分在一起學習,這才是最合適的做法。
實際上一些家長認為所謂的好班的學習氛圍、環境能夠幫助孩子提高。實際上,對于這是對于那些達到這些所謂的好班的學生大致相當的水平的學生而言的。如果是和班級同學的水平差上一大截的,那么不但不會進步,反而適得其反。越來越差的可能性更大。因為聽不懂、跟不上,班級的同學也不愿意搭理(大家都是學生,同學沒有義務給你提供情緒價值),最后崩潰、自暴自棄,甚至更加糟糕的結果的例子比比皆是。

這位家長覺得學校會把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教育資源都給他認為的所謂的”好班“。實際上又是想多了。對于一所高中學校來說,頭部的學生肯定要保,肯定要想網上沖一沖。但是也不可能放棄其它學生。畢竟對于一所高中學校來說,最終呈現出來的還是總體的升學率,還有總體的分數水平。
另外每一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特點,有的老師擅長于教好班、學生能力強的班。如果你真的給他能力和智力差的班級,他反而教不好,甚至會教得更差。但是還有一些老師,他就是特別擅長教普通的班級,能夠把普通班級教得有進步,而你給他一個好班,反而效果未必好。
